(一)發病原因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過敏學說:RPF常伴有腹主動脈瘤樣擴張,嚴重的主動脈壁鈣化,輸尿管梗阻及主動脈周圍炎等。最近Bullock提示RPF是從固有粥樣化斑而變薄的動脈壁滲漏出不溶性炎脂所引起的一種過敏反應,故應重新命名為“慢性主動脈周圍炎”。有時在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周圍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的巨噬細胞和淋巴結內可發現一種氧化類脂和蛋白質的非溶性聚合物。經免疫組織化學研究顯示該物質含有IgG、及少量IgM。這種變化可能是某種自身免疫反應的結果,特別是對類固醇激素治療有效更可證實此論點。
2.麥角化合物學說:Graham報道用甲麥角新堿治療的患者中有2例發生RPF,其後有報道一組27例服用麥角新堿治療頭痛而發生RPF,而停用此藥即可使相當部分病例恢複正常。上述現象提示甲麥角新堿與RPF有因果關係,相反,Blandy等稱英國所報道的RPF患者均未服用過這種藥物或其他任何麥角類化合物。甲麥角新堿是一種5-羥色胺阻滯劑,通過對受體部位的競爭性抑製作用增加內源性 5-羥色胺水平。Graham提出,在易感患者,5-羥色胺可引起類癌綜合征樣的異常纖維化反應。2-溴麥角隱亭(bromocriptine)是麥角生物堿的一種衍生物,但並非5-羥色胺阻滯劑,也可能與腹膜後和縱隔纖維化有關。可能麥角生物堿作為半抗原引起過敏或自身免疫反應,但至今尚無令人滿意的證據。
3.其他原因:有人提出RPF與服用止痛藥物有關;有人疑及β-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但Pryor認為更大的可能是這種藥物曾被用以治療RPF引起的高血壓,而不是該病的原因。
病理特征是以腹主動脈下部為中心,有一細密的纖維組織條帶,事延伸到髂總血管周圍,也可延伸到下腔靜脈。其上緣通常在腎動脈以下,但纖維化偶可發生在胸主動脈周圍。表現為一種扁平的、堅實的灰白色纖維性斑塊。分界線通常清楚無包膜,當病變擴展時,使腹膜後間隙器官結構受到包繞,但不侵犯這些結構的壁。典型者最終雙側輸尿管被包圍。
組織學變化:纖維組織內有不同程度的炎症變化。似乎可從伴有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和一些嗜酸性細胞,小血管豐富的急性期,發展到細胞和血管相對性較少的慢性期。Cooksey檢查10例手術活檢材料,認為組織學變化與疾病時期無關。被累及的輸尿管組織水腫,膀胱上皮層下(Suburothelial layey)淋巴細胞浸潤,肌層纖維化。纖維組織內可有鈣化點。斑點內的淋巴管全部閉塞。鄰近組織則為正常,輸尿管“阻塞”可能與其蠕動功能喪失有關。
(二)發病機製
幾乎所有病例均為病程的最後階段,即出現輸尿管及大血管的阻塞。此時肉眼看到病變為扁平、堅實、沒有被膜的灰白色纖維斑塊,致密粘連於腹膜後正中部,一般厚度數厘米,最厚可達12cm。纖維斑塊有明顯邊緣,一般局限於第3腰椎和骶岬之間,兩旁不超過輸尿管徑路外側2cm。輸尿管、腹主動脈下段骼總動脈及下腔靜脈被纖維組織包繞,少數病變向上達腎蒂,甚至通過橫膈至縱隔,下達盆腔內。
腹膜後輸尿管纖維化的另一表現是纖維組織包繞一側或雙側上、中段輸尿管,而其他部位正常。顯微鏡下改變是一種亞急性、非特異性、具有不同程度的纖維脂肪組織炎症反應。以纖維組織為主要成分伴多核白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間有脂肪細胞積聚及硬化性脂肪肉芽腫,某些部位有特別致密的腹膜纖維束,並出現玻璃樣變性。病變先發源於正中,大血管周圍,以後向兩側延伸至輸尿管,管壁一般無明顯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