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食管蹼可能是由胚胎期內食管發育過程中形成空泡,空泡融合不全,遺留下部分或完全的黏膜環狀膈膜;也有人認為是在食管發育過程中,取代絨毛柱狀細胞的鱗狀上皮過度生長所致。食管肌環是因胚胎期的食管肌層形成過程中,中胚葉成分過度增生而造成食管狹窄。
(二)發病機製
食管蹼和食管環形態學上分別屬於黏膜環和肌環。黏膜環是由結締組織、黏膜和血管構成,表麵覆蓋一層鱗柱狀上皮;肌環則由增厚的環狀肌束所組成,可有數量不等的炎症細胞。兩者可把食管和胃分隔開來,可防止酸性胃液反流。
另外,由炎症性膈膜所構成的環,在後期可經纖維化,出現輪狀狹窄,形成稱為第3種纖維環的結構而有別於上述的食管蹼和環。
按照蹼和環在食管所處位置,分為上、中、下食管蹼和下食管環。
1.上食管蹼 係食管黏膜形成的蹼狀隔膜,有其獨特的解剖和性別特征。90%為女性,發病年齡多在30~50歲,嬰兒有個案報道,很可能是先天性的原因,也可能與缺鐵性貧血有關。主要症狀是缺鐵性貧血和吞咽困難。本病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該地區缺鐵性貧血患者中凡有吞咽困難者,約15%有上食管蹼,這種缺鐵性吞咽困難又稱Plummer-Vinson綜合征或Pattersen-Kelley綜合征。
多數學者認為缺鐵是本病的基本因素,造成食管上皮層改變而出現吞咽困難,臨床上采用鐵劑治療可使吞咽困難得到緩解。但食管蹼、缺鐵、吞咽困難三者也可能不相關。
2.中食管蹼 是由正常或炎性上皮組成的黏膜隔膜。較罕見,男女均可發病,成人多於嬰兒。多數病人無症狀。
3.下食管蹼 也是一種厚約1~2mm的黏膜隔膜,常位於食管鱗柱狀上皮交界處上方2cm,表麵覆蓋以一層可呈角化的鱗狀上皮,黏膜下有少許炎性細胞。
4.下食管環 位於食管和胃黏膜交界處的鱗柱狀上皮環,也是由黏膜或肌性隔膜構成的收縮環 (Schatzki環)。當食管管腔內徑小於20mm時,就有可能出現吞咽困難。當管徑等於或小於13mm時,肯定發生咽下困難,稱為症狀性下食管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