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主要依靠病史,體格檢查,放射性核素掃描天穿刺細胞學檢查。
(1) . 結節性甲狀腺腫
以中年女性多見。在機體內甲狀腺激素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垂體分泌TSH增多,甲狀腺在這種增多的TSH長期刺激下,經過反複或持續增生導致甲狀腺不均勻性增大和結節樣變。結節內可有出血、囊變和鈣化。結節的大小可由數毫米至數厘米。臨床主要表現為甲狀腺腫大,觸診時可捫及大小不等的多個結節,結節的質地多為中等硬度,少數病人僅能捫及單個結節,但在作甲狀腺顯像或手術時,常發現有多個結節。患者的臨床症狀不多,一般僅有頸前不適感覺,甲狀腺功能檢查大多正常。
(2) . 結節性毒性甲狀腺腫
本症起病緩慢,常發生於已有多年結節性甲狀腺腫的病人,年齡多在40~50歲以上,以女性多見,可伴有甲亢症狀及體症,但甲亢的症狀一般較輕,常不典型,且一般不發生浸潤性突眼。甲狀腺觸診時可捫及一光滑的圓形或橢圓形結節,邊界清楚,質地較硬,隨吞咽上下活動,甲狀腺部位無血管雜音。甲狀腺功能檢查示血中甲狀腺激素升高,由功能自主性結節引起者,核素掃描示“熱結節”。
(3). 炎性結節
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前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亞急性甲狀腺炎,其他感染少見。亞甲炎臨床上除有甲狀腺結節外,還伴有發熱和甲狀腺局部疼痛,結節大小視病變範圍而定,質地較堅韌;後者主要是由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引起的,多見於中、青年婦女,病人的自覺症狀較少,檢查時可捫及多個或單個結節,質地硬韌,少有壓痛,甲狀腺功能檢查時示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和甲狀腺微粒體抗體常呈強陽性。
(4). 甲狀腺囊腫
絕大多數是由甲狀腺腫的結節或腺瘤的退行性變形成的,囊腫內含有血液或微混液體,與周圍邊界清楚,質地較硬,一般無壓痛,核素掃描示“冷結節”。少數病人是由先天的甲狀腺舌骨囊腫或第四鰓裂的殘餘所致。
(5) . 甲狀腺腫瘤
包括甲狀腺良性腫瘤、甲狀腺癌及轉移癌。
輔助檢查[/title] (1)、 甲狀腺B超檢查
可顯示結節為實性、囊性或混合性病變,單個的實性結節,惡性的可能性較高,混合性結節同樣也有惡性的可能,而單純的囊性結節則惡性的機率較少。
(2)、 甲狀腺核素掃描
根據結節對放射性核素的攝取能力分為“熱結節”和“冷結節”。“熱結節”是功能自主性甲狀腺結節,幾乎多為良性。“冷結節”則有癌的可能,但多個“冷結節”多為良性腺瘤或結節,此外,若結節內有出血或囊性變,也可表現為“ 冷結節”。
(3)、 頸部X線檢查
結節上有細小或砂粒樣鈣化者,可能為乳頭狀癌的砂粒體。大而不規則的鈣化可見於退行性變的結節性甲狀腺腫或甲狀腺癌。如在氣管像中見有浸潤或變形,則提示有惡性病變。
(4)、 甲狀腺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
該檢查操作簡單、安全,對鑒別良惡性結節幫助很大。
(5)、 甲狀腺功能測定
功能自主的毒性結節多為甲狀腺功能亢進,亞急性甲狀腺炎的早期也可有功能亢進,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的甲狀腺功能可以是正常、亢進或減低。其餘病變引起的甲狀腺結節功能大多正常。
(一)隨訪
增大者重新穿刺或直接手術
(二)甲狀腺激素抑製治療
短期治療無效,至少應在半年以上。絕經前婦女及男性可用較大劑量(將TSH抑製在0.1mU/L以下)抑製治療一年以上。若結節縮小,可將甲狀腺素減量長期服用,將 TSH維持在正常低限。結節增大者停止治療,可直接手術或重新穿刺評估;結節無變化者也停止治療,僅隨訪觀察。
對絕經後婦女應注意甲狀腺激素對骨代謝的不利影響。應先短期(6~12月)隨訪,若結節無變化或縮小,僅予隨訪不必采用甲狀腺激素抑製治療;經隨訪後結節增大者再行抑製治療,一般初始劑量宜偏小,將TSH抑製在低於正常但又可測得的範圍(o.1一 o.5mU/L)。治療一年後停藥觀察。停藥後結節增大者重新甲狀腺激素治療將TSH抑製在正常低限,可長期服用。結節無變化或縮小者僅定期隨訪。在抑製治療中結節增大者直接手術或重新穿刺評估。
(三)硬化治療
對診斷確定的良性結節。尤其如自主功能性甲狀腺結節或腺瘤,甲狀旁腺腺瘤等可采用本方法治療,在超聲引導下向結節中央注入無水乙醇1~4mi,可重複注射,直至結節消失。
(四)放射治療 ,
自主性功能性/高功能性甲狀腺結節或腺瘤因有濃聚碘的功能,可采用I碘131治療。
(五)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