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的退變以腰椎最常見,其次是頸椎,胸椎比較少見。骨質增生,脊柱椎間盤的退變則是最常見的病理改變。
脊柱退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功能障礙期,發生在15-45歲之間,其特點為椎間盤周邊性和放射狀撕裂以及關節突的局限性滑膜炎。這一期患者多表現為腰部疼痛,以鈍痛、脹痛為主。檢查可以發現椎間盤膨出甚至突出。第二階段為不穩定期,見於35-70歲的患者。此期患者椎間盤內部撕裂、進行性吸收、關節突關節退變伴有關節囊鬆弛、半脫位和關節麵破壞。檢查可以發現椎間盤突出、脫出,脊柱不穩,椎管狹窄甚至有I度滑脫。第三期為穩定期,發生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特點為椎間盤和關節突關節周圍出現骨質進行性肥大增生,導致節段性僵硬或明顯的強直。此期患者主要表現為椎管狹窄的症狀,脊柱部位疼痛明顯、尤以體位變化是疼痛明顯,且行走功能明顯受到影響、走不到300米即感疼痛難忍,須停下來休息才能部分緩解。這三個階段的年齡區分並非絕對的,在許多不正確的姿勢、生活習慣及心理狀態的影響下,可能有許多相對年輕點兒的患者進入到下一期的病程中。
有些脊椎退變並不會產生相應的症狀和疾病:
正常人的椎間盤變性可導致椎間隙變窄,其椎間孔由橢圓形漸次變成圓形,因神經根未受損害,故無症狀發生,這就是健康的老年人。隻要脊柱保持在正常的或仍可代償的位置時,脊柱的退行性改變不會致病。
各人代償範圍的大小與先天條件相關。臨床上脊椎粗壯,椎管和椎間孔寬大的人,椎關節錯位較輕時多無症狀;體形細長者,脊椎失穩與肌力弱者,錯位較輕亦會發生症狀。
骨質增生、後縱韌帶鈣化和椎間盤膨出等可占據椎管內的一定空間,但若仍在代償範圍內,則不致發病,若發生椎間失穩,甚至錯位,則可使黃韌帶形成皺折,或使上下方椎體錯位而形成骨性狹窄時,此時因代償範圍比正常小,故在錯位程度相同的情況下,臨床症狀會更重。
① 加強脊柱的保護,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姿勢,避免由長期姿勢不良造成椎周軟組織慢性勞損,導致椎間關節失穩。
例如有俯臥習慣者,可使頸椎在睡眠時,大幅度扭轉而損傷頸部韌帶及關節囊,成為頸椎間失穩的原因。遇到輕度扭挫傷或工作過勞等誘因時,會使頸椎關節錯位而發展成頸椎病。對於某些必須在不良姿勢下長時間工作者,應建議其在工間或業餘時間作體位性平衡運動。例如長時間伏案工作者,提倡每小時作一次昂首、左右轉頸,同時作挺胸動作1~3下。又如現代化的生活享受中,不少人喜愛在床上或沙發上半臥位看電視或看書,將頸和胸背靠在床欄上,使自己處於強屈位或扭轉姿勢,如此可能損傷頸胸椎間軟組織。一旦引發錯位,損害交感神經,臨床上就會出現胸悶心悸、頭昏失眠、背痛手麻、多汗乏力等症狀。醫院對其往往難以確診為何科疾病,久之,使其處於亞健康狀態。學生、文員的桌子和坐椅的高度配置不當,也是造成脊柱勞損的原因之一。運動員和體力勞動者也容易發生脊柱急性的輕度扭挫傷,但往往三兩天不治而愈。這些重複輕傷常引發椎間透明軟骨板的破裂,成為椎間盤退行性變的起因,也將由脊椎失穩發展成脊椎病。避免超負荷損傷,重視劇烈運動前的熱身運動,重視勞動姿勢,可有效預防脊椎病發生發展。不慎受傷時,不但要治療體表創傷,更要糾正因肢體創傷引發的脊椎錯位,如此才能更好地預防脊椎病。
②避免引發脊椎病的誘因,如過久的不良體位、落枕、受涼、顛簸、過度疲勞等。
③重視診治脊柱早期的和輕微的損害(例如青少年的駝背、脊柱輕度變形側彎,此時雖無症狀,屬發病早期),以免加速脊柱退行性變,使其發展成脊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