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一世紀,羅馬著述家Cornelius celsus就已提出,炎症主要表現為患病部位發紅(rubor)、腫脹(tumor)、發熱(calor)和疼痛(clolor)等四大症候。直到十九世紀德國著名病理學家Virchow才把局部功能障礙列為炎症的第五個症候。
紅、熱是由於炎症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所致。
腫是由於局部炎症性充血、血液成分滲出引起。
由於滲出物壓迫和某些炎症介質直接作用於神經末梢而引起疼痛。
基於炎症的部位、性質和嚴重程度還將引起不同的功能障礙。
炎症所引起的全身反應常包括發熱和末梢血白細胞計數增多。發熱在感染性炎症,特別是當病原體蔓延入血時常表現突出。在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時,末梢血白細胞計數可達15000~20000/mm3 ,甚至更高,而且相對不成熟的杆狀中性粒細胞所占比例增加,這就是臨床上所謂的“核左移”。某些感染如病毒性疾病和傷寒等炎症還能出現末梢血白細胞計數降低。
良性反應性改變的鑒別診斷:
1、周身炎症反應:周身炎症反應綜合征(SIRS):是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於機體而引起的機體失控的自我持續放大和自我破壞的全身性炎症反應。它是機體修複和生存而出現過度應激反應的一種臨床過程。當機體受到外源性損傷或感染毒性物質的打擊時,可促發初期炎症反應, 同時機體產生的內源性免疫炎性因子而形成“瀑布效應”。危重病人因機體代償性抗炎反應能力降低以及代謝功能紊亂,最易引發SIRS。嚴重者可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
2、微炎症狀態:由於炎症物質參與引起的血管內發炎稱為:微炎症狀態。透析患者沒有全身或局部顯性的臨床感染征象,但是存在低水平、持續的炎症狀態,表現為炎症因子升高。
3、多發性神經炎:各種病因均可影響周圍神經如同時發生周圍神經的廣泛損害,稱為多發性神經炎。主要表現為四肢遠端對稱性的感覺、活動、皮膚色澤、出汗等改變。任何年齡的男女兩性均可發病。
在炎症過程中,以血管係統為中心的一係列局部反應局限並消除損傷因子,同時也促進受損組織的愈合。液體的滲出可稀釋毒素,吞噬搬運壞死組織以利於再生和修複,使致病因子局限在炎症部位而不蔓延全身。因此,炎症是以防禦為主的天然的局部反應,一般而論,是對機體有利的。可以設想,如果沒有炎症反應,細菌感染就無法控製,損傷永遠也不能愈合,對機體可以造成嚴重的危害。
但是在有些情況下,炎症又是潛在有害的。炎症反應是一些疾病的發病基礎,如嚴重的超敏反應炎症過於劇烈時可以威脅病人的生命。此外,特殊部位或器官所發生的炎症可造成嚴重後果,如腦或腦的炎症可壓迫生命中樞,聲帶炎症阻塞喉部導致窒息,嚴重的心肌炎可以影響心髒功能,此時,應使用抗炎症藥物抑製炎症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