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典型的動脈型和靜脈型TOS 診斷常不困難。當鎖骨下靜脈阻塞,肢體遠端腫脹、無色、靜脈怒張,對側肩部伴行靜脈擴張。多普勒檢查及靜脈造影可確診。對動脈型TOS,非侵入性血管檢查及動脈造影具有重要價值。神經受壓的臨床表現已如前述。
二、診斷要點:根據顧玉東的歸納,診斷要點如下。 患者手及上肢酸痛、麻木、乏力及肌萎縮,並有下述情況之一者,均可診斷為胸廓出口綜合征。
1、前臂內側皮神經有明確的感覺障礙。
2、臂叢神經下幹的運動、感覺障礙。
3、鎖骨下動脈或靜脈有受壓現象(脈搏改變或靜脈曲張)。
4、頸椎平片可見頸肋或第7 頸肋橫突過長。
5、特殊試驗陽性者。
6、肌電檢查尺神經鎖骨段神經傳導速度減慢者。
三、實驗室檢查:實驗室檢查無異常。
四、其他輔助檢查:
1、X 射線檢查 常規X 射線拍頸椎正側位片及上胸部正位片,以便確定有無頸肋或上肺部腫瘤、鎖骨或第1 肋畸形等。
2、血管造影 血運障礙較重者,可行鎖骨下動、靜脈造影,以了解血管受壓、閉塞或狹窄部位及側支循環情況。
3、肌電圖檢查 檢查肌肉在靜止和收縮時的生物電變化,有助於確定病變是在周圍神經還是在肌肉本身。
1、頸椎病:頸椎病多見於40 歲以上男性,本病多見於40 歲以下女性;頸椎病疼痛多以頸肩部為主,本病以手部麻痛為主;頸椎病很少有大小魚際肌萎縮,沒有血管受壓體征;頸椎正側位X 射線片、頸椎MRI 有助於確診。
2、脊髓空洞症:本病年齡在20~30 歲,男性多見,男女比例為3∶1;感覺障礙呈分離現象(痛覺消失,觸覺存在)嚴重;後期空洞擴大而損害前角細胞時可出現萎縮及腱反射消失(本病運動障礙往往較感覺障礙先出現,因運動纖維的周徑大,易受壓);上肢雖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但無血管受壓體征。MRI 對鑒別該症具有重要價值。
3、下運動神經元病變-進行性肌萎縮症:該病前臂內側皮神經支配區無感覺障礙;尺側腕屈肌常受損;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部位完全不同;無血管受壓症狀與體征。
嚴密觀察病情,防止肢體缺血加重;采取一切措施,減輕神經、血管受壓;加強衛生宣教,鼓勵病人積極配合治療。如症狀較輕,無神經損傷症狀,可試行康複療法:適當休息,懸吊患肢,不提重物,肩部可作聳肩活動,局部熱敷、按摩,前斜角肌肉行奴夫卡因封閉。試行1 個月左右,如症狀加重,影響生活與工作,應行手術治療;適當給予體育療法、理療,最大限度恢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