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營養飲食 食物相克 食物熱量

疾病症狀

幽門肌肥大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高位消化道梗阻症狀,如嘔吐、上腹部可見胃蠕動波和觸到肥大的幽門腫塊。

  1.嘔吐 為本病的首發症狀。一般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病兒出生後多無症狀,吸奶及大小便均正常。多於生後2~3周出現嘔吐,少數病例生後即吐,也偶有遲至7~8周才吐,早產兒多發病晚。開始為食後溢乳,偶有嘔吐,逐漸次數增多,終至每次奶後必吐。嘔吐多在奶後數分鍾即出現,由一般性嘔吐變為噴射性,劇烈時可噴至數尺以外,常由口腔及鼻孔噴出。未成熟兒幽門狹窄時嘔吐多不典型,為一般性嘔吐,無噴射性。嘔吐物為乳汁及胃液或乳凝塊,不含膽汁,嘔吐嚴重時可呈咖啡色(占3%~5%)。以後由於胃逐漸擴張和弛緩,乳汁在胃內較長時間瀦留,嘔吐次數較前似減少,有時奶後1~2次不吐,但下次奶後吐出量常較進入量多,將2次量一並吐出,含有較多的乳凝塊,並帶酸味。雖然嘔吐頻繁,但吐後仍有很強的食欲,表現有饑餓感,如再喂奶,能照常吸吮。嘔吐較重者,糞便減少,數天排便1次,大便幹燥、堅硬。尿量也減少。

  2.胃蠕動波 腹部檢查可見上腹部膨隆,下腹部平坦柔軟。約95%的患兒於上腹部可見胃蠕動波,起自左肋下,向右上腹移動,然後消失,有時可看到兩個波相繼出現,尤其是在喂奶後易看到。有時用手輕拍腹壁也可引起胃蠕動波的出現。胃蠕動波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常見的,但不是特有的體征,一般在喂奶時或飽食後易看到。早產兒在正常情況下也可見到,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3.腹部腫物 在右上腹部觸到橄欖樣腫塊是幽門狹窄的特有體征,如能觸到並結合典型嘔吐的病史,就可以確定診斷。但這種腫塊並不經常是容易觸到的,腫塊的檢出率與檢查者的經驗,特別是耐心程度有關。檢查最好是在病兒熟睡或在母親懷抱喂奶時,此時小兒用力吸吮,腹壁鬆弛。醫師站在病兒右側,在右上腹肋下腹直肌外緣處,用中指指端輕輕向深部按摩,可觸到橄欖形質地較堅硬的幽門腫塊。有時因腫塊位置較深,被肝髒覆蓋,不易摸到,此時將左手放在病兒背後稍將其托起,右手中指將肝緣向上推移後再向深部觸摸,隻要耐心仔細地反複檢查,幾乎全部病例均能摸到腫塊。早產兒因腹部肌肉發育差,腹壁薄,較易觸到。

  4.脫水和營養不良 由於嘔吐進行性加重,入量不足,常有脫水。初期體重不增,以後迅速下降,日見消瘦。如發病2~3周而未經治療的病兒,其體重可較初生體重低20%左右,呈營養不良貌。皮下脂肪減少,皮膚鬆弛、幹燥,有皺紋,彈性消失,前囟及眼窩凹陷,頰部脂肪消失,呈老年人麵容。

  5.堿中毒 由於長期嘔吐,丟失大量胃酸和鉀離子,可致低氯、低鉀性堿中毒,臨床表現為呼吸淺慢。因血中遊離鈣離子降低,可引起低鈣痙攣,表現為手足搐搦、喉痙攣、強直性抽搐等。但如患兒脫水嚴重,腎功能低下,酸性代謝產物瀦留體內,部分堿性物質被中和,故有明顯堿中毒者並不多見。少數晚期病例甚至以代謝性酸中毒為主,表現為精神萎靡、拒食、麵色灰白。

  6.黃疸 2%~3%患兒出現黃疸,主要為間接膽紅素增高,手術後黃疸逐漸消失。黃疸原因與熱量不足、脫水、酸中毒影響肝細胞的葡萄糖醛酰轉移酶活力,以及大便排出延遲增加腸肝循環有關;有時出現直接膽紅素增高,與肥厚的幽門壓迫膽總管產生機械性梗阻;自主神經平衡失調,引起膽總管的痙攣;脫水致膽汁濃縮及淤積等有關。

  【診斷】

  依據典型的臨床表現,見到胃蠕動波、捫及幽門腫塊和噴射性嘔吐等三項主要征象,診斷即可確定。其中最可靠的診斷依據是觸及幽門腫塊。如未能觸及腫塊,則可進行實時超聲檢查或鋇餐檢查以幫助明確診斷。

  (一)超聲檢查  幽門肥厚的診斷標準:幽門管長徑> 16 mm,幽門肌厚度≥ 4 mm, 幽門管直徑> 14 mm, 若以上3 個標準未同時達到, 僅有一項或兩項達到標準, 則采用超聲評分係統[2]。評分≥4 時診斷為CHPS, ≤2 時為陰性, =3 分時建議進一步檢查。CHPS 的超聲圖像: 肥厚的幽門環肌呈實質性中等或低回聲團塊, 輪廓清晰, 邊界清, 幽門管中央黏膜層呈強回聲, 幽門管腔呈線狀無聲。當胃蠕動強烈時可見少量液體通過幽門管。有人提出的狹窄指數大於50%作為診斷標準。並可注意觀察幽門管的開閉和食物通過情況,有人發現少數病例幽門管開放正常:稱為非梗阻性幽門肥厚,隨訪觀察腫塊逐漸消失。

  (二)鋇餐檢查 診斷的主要依據是幽門管腔增長(>1cm)和狹細(<0.2cm)。胃腸透視表現為幽門前區呈“鳥嘴樣”突出, 幽門管細長呈“線樣征”。胃竇及胃腔擴大, 胃內充滿內容物之光點及液性暗區回聲, 可見胃蠕動現象並增強, 有時可見逆蠕動波, 胃排空延遲等征象。有人隨訪複查幽門肌切開術後的病例,這種征象尚見持續數天,以後幽門管逐漸變短而寬,也許不能回複至正常狀態。在檢查後須經胃管吸出鋇劑,並用溫鹽水洗胃,以免嘔吐而發生吸入性肺炎。

  腹部檢查時要置於舒適的體位,可躺在母親的膝上,腹部充分暴露,在明亮的光線下,喂糖水時進行觀察,可見到胃型及蠕動波,其波形出現於左肋緣下,緩慢地越過上腹部,呈1~2個波浪前進,最後消失於臍上的右側。檢查者位於嬰兒左側,手法必須溫柔,左手置於右肋緣下腹直肌外緣處,以食指和無名指按壓腹直肌,用中指指端輕輕向深部按摸,可觸到橄欖形、光滑質硬的幽門腫塊,1~2cm大小。在嘔吐之後胃空虛且腹肌暫時鬆弛時易於捫及。偶爾肝髒的尾葉或右腎被誤為幽門腫塊。但在腹肌不鬆弛或胃擴張時可能捫不到,則可置胃管排空後,喂給糖水邊吸吮邊檢查,要耐心反複檢查,據經驗多數病例均可捫到腫塊。

  實驗室檢查可發現臨床上有失水的嬰兒,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氯性堿中毒,血液Pco2升高,pH值升高和血清低氯。且必須認識到代謝性堿中毒時常伴有低鉀的現象,其機理尚不清楚。小量的鉀隨胃液丟失外,在鹼中毒時鉀離子向細胞內移動,引起細胞內高鉀,而細胞外低鉀,腎遠曲小管上皮細胞排鉀增多,從而血鉀降低。

  幽門肌肥大的鑒別診斷:

  幽門痙攣:胃下端和十二指腸連接處稱為幽門,新生兒如果幽門功能暫時失調,會引起幽門肌肉緊張,這就是幽門痙攣.其症狀是喂奶後不久出現噴射性嘔吐,吐出大量奶汁及奶凝塊,多為間斷性發作。雖有嘔吐但不嚴重,不必手術,吃一點解痙藥會慢慢自愈。

  在檢查前飲水或奶, 及右側臥位是排除胃腔內氣體的最好辦法。

  專家提示:本病屬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無有效預防措施,藥物治療無法糾正畸形,早發現早治療是防治的關鍵,故需盡早到醫院行幽門環肌切開術,效果較好。

相關醫生

更多>

  • 李秀蓮,主任醫師
    李秀蓮 主任醫師
    未開通
    青海省婦女兒童醫院 兒科

    擅長疾病: 新生兒疾病的診斷、治療與護理。

  • 盧秀英,主任醫師
    盧秀英 主任醫師
    未開通
    青海省婦女兒童醫院 急救科

    擅長疾病: 危重病的救治。

  • 席時華,主任醫師
    席時華 主任醫師
    未開通
    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 眼底

    擅長疾病: 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性青光眼的治療,眼底疾病及小兒弱視診治

  • 李晶,主任醫師
    李晶 主任醫師
    未開通
    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 眼底

    擅長疾病: 眼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特別是對準分子激光治療近視、青光眼、淚道疾病及眼外傷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幽門肌肥大相關醫院

更多>

相關醫院

專家推薦

  • 李秀蓮

    李秀蓮 新生兒疾病的診斷、治療與護理。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 盧秀英

    盧秀英 危重病的救治。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 席時華

    席時華 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性青光眼的治療,眼底疾病及小兒弱視診治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 李晶

    李晶 眼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特別是對準分子激光治療近視、青光眼、淚道疾病及眼外傷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 熱西提

    熱西提 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

推薦問答

輕微癲癇需要醫治嗎?

輕微癲癇,即癲癇小發作,雖然症狀較輕,但仍然需要治療。癲癇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其發作可能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有助於控製病情,減少發作頻率,降低潛在的並發症風險。治療輕微癲癇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生活方式調整和心理支持等。患者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以確保安全有效。

黑頭粉刺痣如何治療?

黑頭粉刺痣的治療需綜合考慮個體情況,通常包括日常護理、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等多種方法。日常護理中,保持皮膚清潔、避免過度摩擦和擠壓是基礎。藥物治療方麵,可使用含有水楊酸、果酸等成分的產品,以促進角質代謝和減少皮脂分泌。物理治療如激光治療、光子嫩膚等,可以針對特定類型的黑頭粉刺痣進行改善。此外,患者應避免使用可能刺激皮膚的化妝品和護膚品,減少皮膚負擔。具體治療方案應在專業皮膚科醫生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有效。

羊水減少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羊水減少,醫學上稱為羊水過少,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首先,胎兒發育異常,如胎兒畸形、胎兒生長受限等,可能導致羊水生成減少。其次,胎盤功能不全,影響胎兒與母體間的物質交換,導致羊水生成不足。此外,母體因素,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糖尿病等,也可能影響羊水量。最後,羊膜破裂導致羊水外流,也是羊水減少的原因之一。針對羊水減少的原因,需進行綜合評估和個體化治療。

慢性支氣管炎有哪些症狀表現?

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狀包括持續咳嗽、咳痰,痰液通常為白色或黃色黏稠狀,尤其在早晨較為明顯。患者可能伴有氣短或呼吸困難,尤其在體力活動後加劇。此外,患者可能會有胸悶、喘息等症狀。在急性加重期,症狀可能加重,伴有發熱、寒戰等全身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會隨季節變化而波動,尤其在冬季或氣候變化時更為明顯。

小兒中度腦損傷有哪些後遺症?

小兒中度腦損傷可能導致多種後遺症,包括但不限於運動功能障礙,如肌肉無力、協調性差、步態異常;認知障礙,如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語言障礙,如言語表達困難、理解能力下降;情緒和行為問題,如情緒不穩定、攻擊性行為、社交障礙;以及癲癇發作等。這些後遺症的嚴重程度和表現形式因個體差異而異,需要綜合評估和個體化治療。

丙型肝炎病毒是什麼病?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種主要通過血液傳播的病毒性肝炎,可導致肝髒炎症和損傷。該病毒可引發急性或慢性感染,慢性感染者可能發展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丙型肝炎病毒的傳播途徑包括血液製品、不潔注射、性接觸以及母嬰傳播等。感染後,患者可能出現乏力、黃疸、肝區不適等症狀,但許多感染者在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及時的抗病毒治療對於控製病毒複製、減緩疾病進展至關重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