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分為上臂叢損傷(Erb損傷)、下臂叢損傷(Klumpke損傷)和全臂叢損傷。1985年Leffert按臂叢損傷的機製與損傷部位作出以下分類:
1.開放性臂叢損傷。
2.閉合(牽拉)性臂叢損傷
(1)鎖骨上臂叢損傷:①神經節以上臂叢損傷(節前損傷);②神經節以下臂叢損傷(節後損傷)。
(2)鎖骨下臂叢損傷:
3.放射性臂叢損傷。
4.產癱。
臂叢損傷的診斷,包括臨床、電生理學和影像學診斷,對於須行手術探查的臂叢損傷,還要作出術中診斷。根據不同神經支損傷特有的症狀、體征,結合外傷史、解剖關係和特殊檢查,可以判明受傷的神經及其損傷平麵、損傷程度。臂叢損傷診斷步驟如下。
1.判斷有無臂叢神經損傷 有下列情況出現時,應考慮臂叢損傷的存在:
(1)上肢5神經(腋、肌皮、正中、橈、尺)中任何2的聯合損傷(非同一平麵的切割傷)。
(2)手部3神經(正中、橈、尺)中任何1合並肩關節或肘關節功能障礙(被動活動正常)。
(3)手部3神經(正中、橈、尺)中任何1合並前臂內側皮神經損傷(非切割傷)。
2.確定臂叢損傷部位 臨床上以胸大肌鎖骨部代表頸5、6背闊肌代表頸7、胸大肌胸肋部代表頸8胸1,上述肌肉萎縮說明損傷在鎖骨上,即根、幹部損傷。上述肌肉功能存在說明損傷在鎖骨下,即束支部損傷。這是鑒別損傷在鎖骨上下的重要根據。
3.定位診斷
(1)臂叢神經根損傷:
①上臂叢(頸5~7)損傷:腋、肌皮、肩胛上神:經及肩胛背神經麻痹,橈、正中神經部分麻痹。肩關節不能外展與上舉,肘關節不能屈曲,腕關節雖然屈伸但肌力減弱,前臂旋轉亦有障礙,手指活動尚屬正常,上肢伸麵感覺大部分缺失。三角肌、岡上下肌、肩胛提肌、大小菱形肌、橈側腕屈肌、旋前圓肌、肱橈肌、旋後肌等出現癱瘓或部分癱瘓。
②下臂叢(頸8胸1)損傷:尺神經麻痹,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受損,正中、橈神經部分麻痹。手的功能喪失或發生嚴重障礙,肩、肘、腕關節活動尚好,患側常出現Horner征。手內肌全部萎縮,骨間肌尤其明顯,手指不能屈伸或有嚴重障礙,拇指不能掌側外展,前臂及手部尺側皮膚感覺缺失。尺側腕屈肌、指深淺屈肌、大小魚際肌群、全部蚓狀肌與骨間肌出現癱瘓。而肱三頭肌、前臂伸肌群部分癱瘓。
③全臂叢損傷:早期整個上肢呈遲緩性麻痹,各關節不能主動運動,但被動運動正常。由於斜方肌受副神經支配,聳肩運動可存在。上肢感覺除臂內側因肋間臂神經來自第2間神經尚存在外,其餘全部喪失。上肢腱反射全部消失,溫度略低,肢體遠端腫脹。Horner征陽性。晚期上肢肌肉顯著萎縮,各關節常因關節囊攣縮而致被動活動受限,尤以肩關節與指關節嚴重。
(2)臂叢神經幹損傷:
①上幹損傷:其臨床症狀與體征和上臂叢神經根損傷相似。
②中幹損傷:獨立損傷極少見,但可見於健側頸7神經根移位修複術切斷頸7神經根或中幹時。僅有示、中指指腹麻木,伸肌群肌力減弱等,可在2周後逐漸恢複。
③下幹損傷:其臨床症狀與體征和下臂叢神經根損傷類同。
(3)臂叢神經束損傷:
①外側束損傷:肌皮、正中神經外側根與胸前外側神經麻痹。肘關節不能屈,或雖能屈(肱橈肌代償)但肱二頭肌麻痹;前臂能旋前但旋前圓肌麻痹,腕關節能屈但橈側腕屈肌麻痹,上肢的其他關節活動尚屬正常。前臂橈側緣感覺缺失。肱二頭肌、橈側腕屈肌、旋前圓肌與胸大肌鎖骨部癱瘓,肩關節與手部諸關節的運動尚屬正常。
②內側束損傷:尺、正中神經內側根與胸前內側神經麻痹。手內部肌與前臂屈肌群全部癱瘓,手指不能屈伸,拇指不能掌側外展,不能對掌、對指,手無功能。上肢內側及手部尺側感覺消失。手呈扁平手和爪形手畸形。肩、肘關節功能正常。內側束損傷和頸8胸1神經根損傷表現類似,但後者常有Horner征,肱三頭肌、前臂伸肌群部分癱瘓。
③後束損傷:腋、橈、胸背、肩胛下神經麻痹,三角肌、小圓肌、伸肌群、背闊肌、肩胛下肌、大圓肌癱瘓。肩關節不能外展,上臂不能旋內,肘與腕關節不能背伸,掌指關節不能伸直,拇指不能伸直和橈側外展,肩外側、前臂背麵和手背橈側半的感覺障礙或喪失。
四肢近端肌肉和呼吸麻痹:由突觸後神經肌肉接頭功能障礙引起四肢近端肌、Ⅲ- Ⅶ和Ⅹ對顱神經支配的肌肉和呼吸麻痹的一組綜合征。
手指或手臂部刺痛及麻木感:頸椎椎管狹窄患者多主訴在本病初發時有手指(多在指尖)或手臂部疼痛及麻木感,尤以刺痛為多見。
一旦確診,如若症狀尚輕,則經正規的非手術治療,均可有不同程度好轉,如若症狀明顯,並出現手內肌明顯萎縮,則應及時采取手術治療,阻止病情發展,以免造成手內在肌不可逆的嚴重萎縮,導致手的功能嚴重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