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前吞酸 病證名。見明·趙獻可《邯鄲遺稿》。多因孕婦脾虛或肝鬱,複傷於飲食所致。脾虛者,由於脾虛不運,傷食太過,症見胃脘填塞,不得傳化而致吞酸。治宜溫養脾胃,方用六君子湯加吳萸;肝鬱者,由於肝氣鬱滯,化熱犯胃,症見噯腐吞酸、脘悶脅脹等。宜瀉肝清熱,用左金丸。
產後吞酸 病證名。莊複嚴《婦科百辨》:“婦人產後吞酸者何?曰此胃中積痰滯火所致。宜七氣合二陳湯。”亦有產後胃弱,過食肥甘,胃不能腐熟水穀而致噯腐吞酸、納呆腹脹等症,宜消食導滯,用異功散。
口酸 是指自感口中有酸味,甚或他人聞之有酸腐氣味。其病因多在肝胃不和,症見口中發酸,或伴嘈雜吞酸,脘痞噯氣,脅肋悶脹,食少納呆,舌苔薄黃,脈弦數等。
凡酸水由胃中上泛,若隨即咽下者,稱為吞酸;不咽下而吐出者,則稱吐酸。一般地說,吐酸是泛吐酸水的症狀,常與胃痛兼見,但亦可單獨出現。
凡酸水由胃中上泛,若隨即咽下者,稱為吞酸
有偏熱偏寒之分。偏熱兼見心煩、咽幹、口苦、苔黃;偏寒兼見胸脘隱痛,嘔吐清涎,舌苔淡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