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狀:耳癢、流水,合並感染時伴有耳痛、紅腫。
2、檢查:見外耳道和鼓覆蓋有黃色或白色粉末狀或絨毛狀苔膜,有時分泌物或痂皮呈筒狀,除去後見患處略充血潮濕。合並細菌感染時,可有耳痛、流膿。輕者亦可無症狀,僅檢查時發現。
3、並發症:易合並其它感染。
1、慢性外耳道炎:慢性外耳道炎僅有不適或癢感,耳道皮膚充血或增厚、覆有膿痂但無黴苔生長,作細菌培養或顯微鏡檢查可區別。
2、外耳道炎為外耳道皮膚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真菌感染則稱外耳道真菌病。性外耳道炎患者覺耳部刺癢、灼熱感,在顳下頜關節運動財感到耳內疼痛。起初分泌物為稀薄的漿液性分泌物,後漸變黏稠。真菌性者外耳道有青煙色、黑色或黃白色黴苔,可見菌絲,與皮膚接觸處呈痂狀。
常用的治療藥物有:
(1)10%水楊酸甲酯[非],1%~2%麝香草酚酒精[非]、1∶5000醋酸苯汞[處]塗布或滴耳,每日用藥2~3次,連用數日,以後每隔2周治療數日,以防複發。
(2)可用製黴菌素油膏[處]、1%克黴唑軟膏[非]、兩性黴素B軟膏[處]、局部塗布。
(3)用氨本磺胺[處]與硼酸[處]等量之混合粉劑,噴入外耳道創麵上。
需要注意的是局部應用耳藥前應徹底清洗耳道,清除耳道內膜狀物和痂皮,保持耳道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