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首頁 > 疾病大全 > 神經內科 > 顫證

顫證簡介

相關問答

  顫證又稱振掉、顫振、震顫,是以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輕者僅有頭搖或手足微顫,重者頭部震搖大動,甚至有痙攣扭轉樣動作,兩手及上下肢顫動不止,或兼有項強,四肢拘急。西醫的某些椎體外係疾病所致的不隨意運動如震顫性麻痹、舞蹈病、手足緩動症等。

【詳情】

01顫證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顫證的的發病原因是由於飲食失調、情誌所傷、長期嗜酒和勞欲過度。顫證的病位在筋脈,與肝、脾、腎關係密切。基本病機為肝風內動、筋脈失養,病理性質總屬本虛標實,病之本為氣血陰陽虧虛,肝脾腎髒受損,病之標為風、痰、瘀、火阻滯經脈。其病理演變為久病正氣益虛,積損難複,致沉屙難愈。

02顫證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1、震顫性麻痹(paralysisagitans)又稱Parkinson病,是一種緩慢進行性疾病,多發生在50~80歲。臨床表現為震顫、肌強直、運動減少、姿勢及步態不穩、起步及止步困難、假麵具樣麵容等。

  2、舞蹈病又稱風濕性舞蹈病。常發生於鏈球菌感染後,為急性風濕熱中的神經係統症狀。病變主要影響大腦皮層、基底節及小腦,由錐體外係功能失調所致。臨床特征主要為不自主的舞蹈樣動作。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尤以5~15歲女性多見。

  3、手足徐動症又稱指劃運動,或易變性痙攣,特點為肢體遠端遊走性肌張力增高與減低動作,出現緩慢的如蚯蚓爬行的扭轉樣蠕動。與肌張力障礙類似,並非一個獨立的疾病單元,是手指、足趾、舌或身體其他部位相對緩慢的、無目的、連續不自主運動臨床綜合征。

03顫證有哪些典型症狀

  臨床以頭及四肢顫動、振搖為主要特征。常伴有肢體拘急強直,表情呆板,步態慌張,語澀流涎等症狀。本病以中、老年,素體肝腎陰虧為多見。病位:顫證病在筋脈,與肝、腎、脾等髒關係密切。基本病機:為肝風內動,筋脈失養。病理性質總屬本虛標實,本為氣血陰陽虧虛,其中以陰津精血虧虛為主;標為風、火、痰、瘀為患。

04顫證應該如何預防

  1、顫振的預防,主要有情誌,生活起居,飲食調攝幾個方麵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憂思鬱怒等不良的精神刺激;減少房事;飲食宜清淡

  2、適當參加活動及體育鍛煉,如:太極拳、體操等,不但可以增強體質,對於預防震顫,亦有積極意義

  3、防治中毒及顱腦外傷對於顫振繼發於其他病者,應重視原發病治療

05顫證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臨床當分標本、虛實。肝腎不足,氣血虛弱者為虛,風火挾痰者為實。如虛實相兼為病者,多以肝。腎陰虧,氣血不足為病之本,風痰為病之標。

  相關檢查:

  1、顱腦CT、MRI等影像學檢查,有助於因腦部疾病引起顫證的診斷。

  2、眼底角膜色素環(K一F環)檢查,血銅、尿銅的測定和肝功能的檢查,有助於因銅代謝異常性疾病引起顫證的診斷。

  3、檢測T3和T4及甲狀腺機能,有助於內分泌疾病的診斷。

06顫證病人的飲食宜忌

  多以清淡食物為主,注意飲食規律。患者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此外,患者還需注意忌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07西醫治療顫證的常規方法

  1、風陽內動證:肢體顫動粗大,程度較重,不能自製,眩暈耳鳴,易激動,心情緊張時顫動加重,伴有肢體麻木,口苦而幹,語言遲緩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幹,舌質紅,苔黃,脈弦;為鬱怒傷肝、鬱火生風、風陽擾筋所致,治療宜鎮肝熄風、舒筋止顫,方藥選用天麻鉤藤飲合鎮肝熄風湯加減:天麻、鉤藤、石決明、梔子、黃芩、川牛膝、懷牛膝、杜仲、桑寄生、益母草、茯苓、夜交藤、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生白芍、玄參、天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等。

  2、痰熱風動證:頭搖不止,肢麻震顫,重則手不能持物,頭暈目眩,胸脘痞悶,口苦口粘,甚則口吐痰涎,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為痰熱內蘊、熱及生風、筋脈失約所致,治療宜清熱化痰、平肝熄風,方藥選用導痰湯合羚角鉤藤湯加減:半夏、橘紅、茯苓、炙甘草、南星、枳實、生薑、羚羊角、鉤藤、桑葉、菊花、生地、貝母、白芍、竹茹等。

  3、氣血虧虛證:頭搖肢顫,麵色恍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動則氣短,心悸健忘,眩暈,納呆,舌體胖大,舌質淡紅,苔薄白滑,脈沉濡無力或沉細弱;為氣血兩虛、筋脈失養、虛風內動所致,治療宜益氣養血、濡養筋脈,方藥選用人參養榮湯加減:白芍、當歸、陳皮、黃芪、肉桂、人參、白術、甘草、熟地、五味子、茯苓、遠誌、生薑、大棗等。

  4、髓海不足證:頭搖肢顫,持物不穩,腰膝酸軟,失眠心煩,頭暈,耳鳴,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癡傻,舌質紅,苔薄白,或紅絳無苔,脈象細數;為髓海不足、神機失養、肢體失主所致,治療宜填精補髓、育陰熄風,方藥選用龜鹿二仙膏合大定風珠加減:鹿角、生龜板、枸杞、人參、陳酒、生白芍、阿膠、生地、麻仁、五味子、生牡蠣、麥冬、炙甘草、雞子黃等。

  5、陽氣虛衰證:頭搖肢顫,筋脈拘攣,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懶言,動則氣短,自汗,小便清長或自遺,大便溏,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遲無力;為陽氣虛衰、筋脈失溫所致,治療宜補腎助陽、溫煦筋脈,方藥選用地黃飲子加減:生地、生黃芪、熟地、甘草、天冬、麥冬、石斛、枇杷葉、枳實、澤瀉、人參等。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