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普通內科> 厭氧菌感染

厭氧菌感染簡介

相關問答

  厭氧菌是正常菌群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引起人體任何組織和器官的感染。近年來隨著培養技術的不斷改進,厭氧菌得以及時分離和鑒定,厭氧菌感染(anaerobicinfection)的報道漸見增多,厭氧菌在細菌感染性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已日益受到臨床工作者的重視。

【詳情】

01厭氧菌感染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厭氧菌尚無公認的確切定義,通常認為這是一類隻能在低氧分壓的條件下生長,而在二氧化碳濃度為10%的空氣中(含氧18%)無法在固體培養基表麵生長的細菌。大多數厭氧菌不含過氧化氫酶(catalase)而無法降解過氧化氫,通常也無法破壞超氧化基團。但是,臨床意義大的厭氧菌常含有少量超氧化歧化酶(SOD);並且,這些厭氧菌對氧的耐受程度和SOD的含量有關。按厭氧菌對氧的耐受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專性厭氧菌、兼性厭氧菌和微需氧厭氧菌。後者指那些在有氧環境中生長較差或不生長,但是在二氧化碳濃度低於10%的空氣中或者無氧條件下生長較好的一類厭氧菌。厭氧菌包括有芽孢和無芽孢兩類,後者亦能以芽孢的形式存在於體外。引起感染的常見致病性厭氧菌有下列幾種。

 1、革蘭陰性杆菌

  (1)類杆菌屬:如脆弱類杆菌、口腔類杆菌、腐蝕類杆菌、吉氏類杆菌、普通類杆菌、多形類杆菌、卵形類杆菌、解脲類杆菌和纖維類杆菌等。

  (2)梭形杆菌屬:如核梭形杆菌、壞死梭形杆菌、易變梭形杆菌、致死梭形杆菌等。

  (3)卟啉單胞菌屬:如非解糖卟啉單胞菌、牙髓卟啉單胞菌、牙齦卟啉單胞菌。

  (4)普氏菌屬。

  ①產黑色素普氏菌:棲牙普氏菌、中間普氏菌、洛氏普氏菌、產黑色普氏菌、軀體普氏菌和變黑普氏菌(P。nigrescens)等。

  ②非產黑色素普氏菌:口普氏菌、頰普氏菌、口腔普氏菌組、二路普氏菌(P。bivia)、解糖腖普氏菌(P。disiens)等。

  (5)嗜膽菌屬:如華德嗜膽菌。

  (6)華德薩特菌。

  2、革蘭陽性球菌

  (1)消化鏈球菌屬:如大消化鏈球菌、厭氧消化鏈球菌、中間型消化鏈球菌、微小消化鏈球菌、不解糖消化鏈球菌、普氏消化鏈球菌等。

  (2)微需氧鏈球菌。

  3、革蘭陰性球菌

  主要有韋榮球菌屬等。

  4、革蘭陽性產芽孢杆菌

  主要為厭氧芽孢梭菌屬,如產氣莢膜梭菌、敗毒梭菌、諾維梭菌、溶組織梭菌、產芽孢梭菌、索氏梭菌、破傷風梭菌、肉毒梭菌、艱難梭菌、多枝梭菌、雙酶梭菌、梭狀樣梭菌、譎詐梭菌和無害梭菌等。

  5、革蘭陽性非產芽孢杆菌

  (1)放線菌屬:如衣氏放線菌、奈氏放線菌、溶齒放線菌、黏稠放線菌、紐氏放線菌、麥氏放線菌。

  (2)短棒菌苗屬:主要有痤瘡短棒菌苗和丙酸短棒菌苗等。

  (3)乳酸杆菌屬。

  (4)雙歧杆菌屬:如齒雙歧杆菌等。

  (5)優(真)杆菌屬:如遲緩優杆菌、黏性優杆菌、纏結優杆菌等。綜上所述,厭氧菌感染中最常見的為下列五種菌群:①脆弱類杆菌組,主要為脆弱類杆菌;②普氏菌和卟啉單胞菌;③核梭形杆菌;④消化鏈球菌;⑤產氣莢膜梭菌和多枝梭菌。口腔、鼻腔、口咽、鼻咽隱藏著複雜的菌群,他們在不同的部位各不相同,通常稱為微生態環境。唾液中的細菌含量約108/ml,其中一半為厭氧菌,主要是韋榮球菌。牙垢和牙周袋含厭氧菌1011~1012/g。在胃腸道中厭氧菌量自上而下遞增,胃內僅含少量乳酸杆菌;回腸下端腸液含細菌約108/ml,其中厭氧和需氧菌數量相等;結腸中大便含細菌1011~1012/g,99.9%為厭氧菌,厭氧菌的種類繁多,包括消化鏈球菌、類杆菌、厭氧芽孢梭菌、雙歧杆菌、真杆菌和乳酸杆菌等。在上呼吸道中較主要的致病厭氧菌為消化鏈球菌、梭杆菌和類杆菌等。在陰道和宮頸部細菌含量變化相當大,可在105~1011/ml之間波動,並受月經周期的影響。主要的厭氧菌為乳酸杆菌,而各種厭氧球菌、類杆菌、普氏菌和梭菌也較常見。皮膚含大量痤瘡短棒菌苗,但會陰部皮膚和下肢的一些部位的皮膚有結腸菌群中的部分細菌,如類杆菌和梭狀杆菌。需要指出的是,厭氧菌普遍存在於皮膚、口腔、鼻腔和咽部等暴露於空氣的部位,分析其原因有兩方麵:①存在於這些部位的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消耗了氧;②牙縫、扁桃體隱窩和皮膚毛囊等部位氧化還原電勢低,有利於組織內厭氧菌的繁殖。此外,分布在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厭氧菌含量和類型存在很大差異。由於胃酸的存在,胃內的含菌量較少。腸蠕動使絕大多數細菌被送入下段腸道,因而可以解釋小腸內菌量較少的現象。末端回腸和結腸的活動性相對較差,且氧化還原電勢較低,所以細菌含量高,且99。9%是厭氧菌。由此可見,大量的厭氧菌分布在人體皮膚和黏膜表麵。在一定條件下,厭氧菌即易入侵而引起感染,約2/3的厭氧菌感染為混合性。

  二、發病機製

  1、人體的防禦功能

  完整的皮膚和黏膜是預防感染的天然屏障,抗體、補體係統、中性粒細胞和細胞免疫反應在預防厭氧菌感染中同樣也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某些革蘭陰性厭氧杆菌可被血清抗體直接殺死。中性粒細胞可以通過氧化和非氧化機製殺滅厭氧菌。此外,厭氧菌可能更容易被巨噬細胞所殺滅。實驗證實,在循環抗體和補體可防禦和腹腔感染有關的菌血症,而T細胞可以防止膿腫形成。

  2、厭氧菌的致病性

  與細菌的黏附、侵襲力、產生的毒素和酶,以及細菌表麵成分等毒力因素相關。某些厭氧菌可借其毒素、莢膜、黏附因子(如菌毛可黏附宿主上皮細胞)、酶或代謝產物而使其致病力增高,如產氣莢膜梭菌能產生多種強力的外毒素和侵襲性酶,並有莢膜,因而有強大的侵襲力,並可通過水解胞膜磷脂酰膽堿產生溶血、肌肉壞死等致死作用。某些菌株尚產生溶血素、彈力纖維素、明膠酶、脫氧核糖核酸酶等。革蘭陰性厭氧杆菌和需氧菌相同,亦產生內毒素,某些還產生神經氨酸酶、纖溶酶、硫化氫、吲哚、氨和β-葡萄糖醛酸酶等。脆弱類杆菌胞壁上存在脂多糖(LPS),但其LPS的核心多糖部分缺少2-酮基-3脫氧辛烷酸和庚糖,類脂部分缺少β-羥基肉豆蔻酸。由於此三者為內毒素的主要活性部分,故其LPS活性較一般革蘭陰性杆菌為弱。脆弱類杆菌能產生β-內酰胺酶、肝素酶、透明質酸酶、DNA酶和神經氨酸酶等,此類酶與致病力密切相關,如β-內酰胺酶能降解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不僅可保護自身,同時可保護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敏感的共生菌,從而協同致病;肝素酶可降解肝素,促進凝血,易形成細菌栓子;透明質酸酶等能增強細菌的侵襲和播散能力。產黑色素普氏菌(Prevotellamelarinogenica)和其他一些厭氧菌菌株具高度蛋白質分解活性,對多種蛋白質,包括酪蛋白、纖維蛋白、膠原、免疫球蛋白等均有作用,能分解結締組織建立厭氧病灶。能在血和滲出物中產生大量氨,後者能溶解黏膜上皮,因而是牙周病的誘發因素之一。韋榮球菌、雙歧杆菌、真杆菌、短棒菌苗、乳酸杆菌等菌屬為致病性較弱的條件致病菌。

  3、厭氧菌感染的發病機製

  (1)皮膚黏膜屏障功能破壞:如手術、外傷或某些疾病狀態下。

  (2)正常菌群定植位置的改變。

  (3)厭氧菌的致病性和菌量。

  (4)氧化還原電勢降低(pH降低):有利於組織內厭氧菌的繁殖。造成pH降低的原因主要為供血不足、組織壞死,或同時存在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常見於影響血供的血管性疾病(包括動脈硬化)、惡性腫瘤(如淋巴組織增生性或鄰近黏膜麵的腫瘤等因易引起局部阻塞、缺血缺氧、組織壞死以及黏膜破損而有利於厭氧菌的繁殖)、冷凍、休克、水腫、外傷(特別是腹部、盆腔和牙齒的外傷)、外科操作(如拔牙等)、異物、產氣菌的存在等情況。

  (5)人體防禦功能的下降:可見於某些病理情況下,此外,厭氧菌可進一步削弱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某些厭氧菌結合或消耗調理素,防止後者和非厭氧菌(包括耐氧厭氧菌、微需氧厭氧菌和兼性厭氧菌)結合,從而影響吞噬細胞對其吞噬作用。噬二氧化碳細胞菌屬(Capnocytophaga)可引起可逆的獲得性中性粒細胞趨化功能缺陷。體外實驗證實,在特定條件下,厭氧菌可直接抑製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的功能。在低pH條件下,由類杆菌和其他革蘭氏陰性厭氧杆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可抑製中性粒細胞的殺傷性。而且,脆弱類杆菌和腹膜巨噬細胞的相互作用可誘導其促凝活性;感染部位的纖維素沉積,使細菌清除減少。總之,除厭氧芽孢梭菌感染外,多數厭氧菌感染為內源性,且致病菌常為複數性,例如腹部感染平均存在五種不同細菌,其中三種為厭氧菌,兩種為需氧或兼性厭氧菌。如前述,凡降低pH的情況均有利於厭氧菌感染的發生。同樣,患有糖尿病、嚴重肝病肝硬化、尿毒症、血過氧化氫酶缺乏症、褥瘡潰瘍、人或動物咬傷、肢體壞疽等疾病,以及長期接受免疫抑製劑、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血過氧化氫酶缺乏症腎上腺皮質激素、抗代謝藥物、放射治療和器官移植等患者,發生厭氧菌感染的機會增加。

02厭氧菌感染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並發症多見,大部分與原有的多種基礎疾病有關,年輕人以及體質好的病人並發症少。老年以及體質低下,特別是重症病人(帶有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的病人)並發症較嚴重可有:休克、敗血症、膿毒血症、心律失常、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多器官功能性衰竭等,嚴重還可並發心肌膿腫。並發症出現後,病情重,進展快,死亡率高。故一旦確診厭氧菌感染應進行積極的治療。

03厭氧菌感染有哪些典型症狀

  厭氧菌感染可發生於任何部位和髒器,但以胸腔,腹腔和盆腔感染為多見,占這些部位感染的70%~90%以上,但1/3~2/3為混合感染。
  1.中樞神經係統感染
  局灶性化膿性感染,如腦膿腫和硬膜下積膿常和厭氧菌感染有關,相反,由厭氧菌引起的硬膜外積膿和腦膜炎卻很少見。
  2.敗血症和心內膜炎
  3.呼吸係統感染
  常見的有上呼吸道感染和胸腔內感染,並可引發肺炎、肺膿腫、壞死性肺炎等疾病。
  4.腹腔內感染
  正常腸道內含有大量厭氧菌,腹腔內感染常與腸道菌叢汙染有關,因此具有厭氧菌分離率高,常為多種細菌的混合感染等特征。並可引發肝膿腫,膽道感染,闌尾炎,腸道感染等。
  5.女性生殖道和盆腔感染
  幾乎所有非性傳播造成的女性生殖道感染均包括了厭氧菌感染,常見的致病菌包括消化鏈球菌,普氏菌(尤為二路普氏菌和解糖腖普氏菌),波費杆菌,梭菌(包括產氣莢膜梭菌)。
  6.尿路感染
  厭氧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尿道周圍炎,尿道周圍蜂窩織炎和膿腫(可伴壞死或形成多發性瘺),尿道球腺炎(包括壞死性和氣腫性),前列腺炎(偶爾呈壞死性並積膿),遷徙性腎髒感染(有敗血症時常伴積膿),腎周膿腫,腎盂積膿,腹膜後積膿,腎切除傷口感染,腎移植感染,化膿性血栓性腎靜脈炎,膀胱壞疽,會陰膿腫或壞疽,尿路各部位氣性壞疽,睾丸膿腫等。
  7.骨和關節感染
  厭氧菌性骨髓炎較為少見,厭氧菌性骨髓炎分為放線菌性與非放線菌性兩種,放線菌性骨髓炎主要見於頜骨和脊椎骨,其次尚有肋骨,頭顱骨,長骨,短骨等,可同時伴有其他厭氧菌和需氧菌的混合感染,大多由附近感染(如牙周感染,鼻竇炎,創傷或惡性腫瘤的感染)直接播散所致,感染過程常呈亞急性或慢性,在頦部或頸部有典型硬塊,並有經常流膿並排出“硫黃顆粒”的竇道,多累及較大關節,依次為膝,髖,肘,胸鎖,肩,骶髂等。
  8.皮膚和軟組織感染
  常有腐臭分泌物,產氣,廣泛組織壞死,並有延伸至皮下組織和筋膜麵形成竇道的傾向,多數由需氧菌和厭氧菌協同引起,某些厭氧菌可引起下列特殊的臨床綜合征。①進行性細菌協同感染性壞疽;②協同性壞死性蜂窩織炎;③慢性竇穴狀潰瘍;④壞死性筋膜炎;⑤厭氧鏈球菌性肌炎;⑥梭菌性肌壞死(氣性壞疽);⑦口腔,麵頰部感染。

04厭氧菌感染應該如何預防

  1、盡可能防止發生降低組織氧化-還原電勢的情況

  2、防止體內正常厭氧菌群:或體外厭氧菌引入傷口、閉合空腔等對外傷傷口應盡快徹底清創,去除異物和無效腔,重建良好的血供;腹部貫穿性外傷,尤其是累及結腸時,有預防應用抗生素的指征慢性病灶如慢性中耳炎、鼻竇炎、乳突炎應予積極治療,以預防顱內厭氧菌感染體弱、神誌不清或有吞咽困難者,進食時應注意防止吸入有瓣膜病變的心髒病患者行牙科、口腔手術時應予預防性抗菌治療,為預防產後敗血症應注意胎膜早破、產程延長和產後出血的處理

  及時處理感染使之在擴散前被局限於特定的部位可以預防嚴重的厭氧菌感染仔細地清潔傷口,清除異物和早期開始抗生素治療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在腹部外科手術前後及手術時靜注抗生素被用於預防感染

05厭氧菌感染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暫無相關資料。

06厭氧菌感染病人的飲食宜忌

  含天然抗生素的食物

 1、生薑

  可參與細胞免疫,提高溶菌酶活性,對傷寒杆菌、霍亂弧菌、堇色毛癬菌、陰道滴蟲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殺作用,可用於防治皮膚、指甲感染及陰道滴蟲引起的外生殖器感染等。

  方法:用10克鮮生薑加200毫升水,煎10-15分鍾後取汁,分早晚2次服用。

  2、蔥白和大蒜

  它們中的主要成分是蒜素,對白喉杆菌、結核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可激活機體溶菌酶的釋放,使病菌細胞裂解死亡,從而起到抗感染的作用。對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痢疾、腸炎等感染性疾病有明顯作用。

  方法:將500克蔥白洗淨切碎、250克大蒜去皮切片,將250克雞肉切塊燉熟後,加入蔥白和大蒜再燉5分鍾即可。每天食用1次。

07西醫治療厭氧菌感染的常規方法

 一、治療

  治療原則為建立不利於厭氧菌生長繁殖的環境(包括外科治療)和抗菌藥物治療。對少數產外毒素的厭氧菌感染如破傷風、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宜同時應用抗毒素。對嚴重感染患者應加強支持療法、酌情輸血漿或全血,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1、破壞厭氧環境

  包括局部病灶的切開引流、壞死組織或無效腔的清除、明顯腫脹伴氣體形成病變組織的減壓,以及並存的惡性腫瘤、異物、梗阻、血栓的去除等。為控製感染擴散和減輕毒血症,必要時施行截肢、子宮切除等手術。而對抗菌藥物治療效果良好的肝膿腫、無明顯囊壁的腦膿腫、輸卵管附件膿腫等不一定作切開引流。淺表厭氧菌感染局部可用過氧化氫溶液衝洗。高壓氧治療適用於氣性壞疽病例。

2、抗菌治療

  抗菌藥物的選用應根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度(藥敏)試驗測定結果。但由於厭氧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需一定條件和時間,在臨床上常在獲得實驗室結果之前醫生已作出厭氧菌治療的重要決定,故國際臨床實驗室厭氧菌藥敏試驗標準化工作組委員會認為厭氧菌的藥物敏感試驗不應列為常規,隻有在以下幾種情況下例外:①確定新抗菌藥物的抗菌活性;②監測不同地區厭氧菌對常用抗菌藥物抗菌活性的差異;③在某些特殊感染中如厭氧菌腦膿腫、心內膜炎、骨關節感染、難治性複發性菌血症等作為治療藥物選擇的指導。除了藥敏結果外,還需考慮的其他因素包括:藥物的殺菌活性、體內分布特點、抗菌譜(除厭氧菌外的)、藥物的毒性、對正常菌群的影響和價格等。厭氧菌感染抗菌藥物的選擇可根據感染部位的不同作出初步的推斷,一般橫膈上下厭氧菌感染的致病菌有較大差別;膈以上包括中樞神經係統、頭頸部和胸膜肺部,致病菌(除類杆菌能產生β-內酰胺酶外)對青黴素類大多敏感;膈以下的厭氧菌感染如腹腔內和女性生殖道感染,脆弱類杆菌為常見致病菌,抗菌藥物的選擇需特殊考慮。由於厭氧菌感染常表現為混合感染,由多種細菌包括厭氧菌與厭氧菌,厭氧菌與需氧菌(或兼性菌)引起,應采用多種藥物聯合治療。在膿腫和壞死組織中,藥物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濃度,所以可應用其最大推薦劑量。此外,抗菌藥物的療程宜長以免感染複發。常用的抗厭氧菌藥物分別介紹如下。

  (1)甲硝唑:為殺菌劑,對類杆菌、梭杆菌、梭菌和大多數厭氧球菌具有極強的抗菌活性。厭氧菌的低氧化-還原電勢能還原甲硝唑的硝基,產生細胞毒物質抑製細菌DNA的合成,促使細菌死亡。甲硝唑被還原的中間產物對氧十分敏感,在有氧環境易失活,故隻對厭氧菌發揮作用,對微需氧菌的作用不穩定,對兼性菌和需氧菌則無效。在臨床應用中,甲硝唑對腹腔內感染、女性盆腔感染、腦膿腫和厭氧菌骨髓炎等常有良好療效。某些胸膜肺部感染療效較差,可能與微需氧菌混合感染有關。厭氧球菌對甲硝唑亦較敏感。甲硝唑濃度為≤8mg/L時,能抑製95%的脆弱類杆菌和幾乎所有產黑素普氏菌;濃度為≤2mg/L時,對厭氧芽孢梭菌有抑製作用;濃度為≤1mg/L時可抑製梭杆菌。微需氧鏈球菌、放線菌屬、乳酸杆菌、短棒菌苗對甲硝唑大多耐藥。甲硝唑的給藥途徑與劑量:靜脈滴注7。5mg/kg體重,1次/6h,1天量不能超過4g。療程一般為7~10天,也可視病情而定。劑量為0.4~0.6g/次,3次/d,口服,療程同前。

  (2)克林黴素和林可黴素:克林黴素是林可黴素的半合成衍生物,其抗菌作用與臨床療效均優於林可黴素。克林黴素對大多數厭氧菌包括、消化鏈球菌、類杆菌、梭形杆菌、真杆菌、短棒菌苗以及大多數放線菌屬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已經報道10%~20%脆弱類杆菌對本品耐藥。某些梭菌尤其是產氣莢膜梭菌也耐藥。克林黴素對大腸杆菌和兼性革蘭陰性菌很少有活性,故在治療混合型感染時應加用其他抗菌藥物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克林黴素對厭氧菌腹腔內感染、女性盆腔感染、皮膚與軟組織感染、骨和關節的厭氧菌感染有良好的療效。對厭氧菌引起的胸膜肺部感染,克林黴素的療效優於青黴素類。長期應用易引起腹瀉和艱難梭菌所致的假膜性腸炎。常用劑量為1.2~1.8g/d,分2次或3次靜脈滴注,病程可視情況而定。

  (3)氯黴素:體外試驗表明氯黴素抗菌譜廣,除少數產氣莢膜梭菌外,對類杆菌和大多數其他厭氧菌有良好的活性,且易透入各種體液、組織中。對大腸杆菌等腸杆菌科細菌和鏈球菌也有一定活性。故臨床上本品常用於原因未明的嚴重厭氧菌感染,療效肯定。特別是中樞神經係統感染,仍不失為良好的選用藥物。也可用於治療呼吸係統的厭氧菌感染和混合感染。但是,其對腹腔內感染的療效並不令人滿意。少見而致命的毒性反應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白細胞減少症常限製了其應用。氯黴素的常用劑量為2g/d,分次靜脈滴注,療程視病情而定。

  (4)β-內酰胺類抗生素:消化球菌、產氣莢膜梭菌、梭形杆菌、放線菌等對青黴素和頭孢菌素類常敏感,而脆弱類杆菌對青黴素、羧苄西林、替卡西林、頭孢唑林、頭孢替坦和某些第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噻肟、頭孢呱酮等療效均令人失望,與多數脆弱類杆菌存在β-內酰胺酶有關。根據美國八個醫學中心1981~1986年對脆弱類杆菌的體外藥敏檢測,發現在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中活性最強的為亞胺培南、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鉀聯合製劑、頭孢西丁等,上述藥物能耐厭氧菌產生的β-內酰胺酶,故對類杆菌有較好活性。具體分述如下:

  ①青黴素類:對於絕大多數非產β-內酰胺酶的細菌而言,青黴素仍然是不錯的選擇,這些細菌包括厭氧鏈球菌、梭菌屬、非產芽孢厭氧杆菌和絕大多數非產β-內酰胺酶的革蘭陰性厭氧杆菌(即類杆菌、梭形杆菌、普氏菌和波費杆菌屬)。除脆弱類杆菌組外,其他一些革蘭陰性厭氧杆菌對青黴素耐藥的情況也有所增加,包括梭形杆菌、普氏菌〔如產黑色素普氏菌、兩路普氏菌(P.bivia)和解糖腖普氏菌(P.disiens)〕、波費杆菌屬、Wadsworthia和內髒類杆菌等。某些梭菌(多枝梭菌、梭形梭菌和丁酸梭菌)也可產生β-內酰胺酶而對青黴素耐藥。耐藥菌釋放β-內酰胺酶後,致青黴素失活,不僅可以保護其自身,也使青黴素敏感的致病菌得以存活。半合成青黴素、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呱拉西林和美洛西林等應用大劑量可以達到較高的血藥濃度。在此濃度下,對腸杆菌科和絕大多數厭氧菌具有較好的抗菌活性。但是,產β-內酰胺酶的革蘭陰性厭氧杆菌對其耐藥。

  ②頭孢類抗生素:第一代頭孢菌素的抗厭氧菌活性略遜於青黴素。脆弱類杆菌組中的絕大多數菌株、多數普氏菌和波費杆菌屬細菌可產生β-內酰胺酶而對頭孢類抗生素耐藥。由於對細菌所產生的β-內酰胺酶相對穩定,在頭孢類抗生素中,第二代頭孢菌素對脆弱類杆菌組細菌最為有效,對其耐藥者約為5%~15%。由於抗菌譜廣,第二代頭孢菌素被廣泛用於混合感染的治療和預防。除產氣莢膜梭菌以外,頭孢西丁對絕大多數梭菌相對無效。相對而言,其他第二代頭孢如頭孢替坦和頭孢美唑等半衰期更長。但是,兩者對脆弱類杆菌的抗菌活性與頭孢西丁類似,而對脆弱類杆菌組的其他細菌(即多形類杆菌)效果較差。第三代頭孢菌素對類杆菌屬有效,但抗菌作用遜於第二代頭孢菌。

  ③碳青黴烯類: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對厭氧菌和需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包括產β-內酰胺酶的類杆菌屬、腸杆菌科和假單胞菌屬。脆弱類杆菌組細菌耐藥率低於1%。

  (5)大環內酯類:體外試驗中,紅黴素、阿奇黴素和克拉黴素等大環內酯類藥物對脆弱類杆菌組和梭杆菌以外的其他厭氧菌有中度以上的抗菌活性,尤其對普氏菌、卟啉單胞菌屬、微需氧和厭氧球菌、革蘭陽性非產芽孢厭氧杆菌和部分梭菌效果好。對產氣莢膜梭菌效果較好,對革蘭陰性厭氧杆菌效果差。常用於口咽部感染。

  (6)萬古黴素和去甲萬古黴素:對各種革蘭陽性菌包括球菌與杆菌均有強大抗菌作用,最小抑菌濃度(MIC)大多為0.06~5mg/L,為快效殺菌劑。口服對艱難梭菌所致的假膜性腸炎具極好療效。成人劑量為2g/d,分次口服,療程7~10天。

  (7)其他:四環素類(以多西環素較好)的抗厭氧菌作用較氯黴素、克林黴素和甲硝唑差,對放線菌屬則作用強大,因此除放線菌病外臨床上不用於厭氧菌感染的治療。喹諾酮類對厭氧菌的作用多數認為較差或不穩定。國外合成了若幹喹諾酮新品種,對所有290株厭氧菌(包括脆弱類杆菌和其他類杆菌、梭菌、梭形杆菌、消化鏈球菌、短棒菌苗等)均有良好活性(對≤2mg/L的濃度均敏感),有待臨床驗證。類杆菌和部分梭杆菌能產β-內酰胺酶而水解β-內酰胺類抗生素,後者與β-內酰胺酶抑製劑(如克拉維酸和舒巴坦)聯合製劑可使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呱拉西林、頭孢呱酮等抗生素的抗菌譜增廣,抗菌作用顯著增強,從而對多種產β-內酰胺酶的細菌產生明顯協同作用;現有製劑有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鉀、舒他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頭孢呱酮/舒巴坦(頭孢呱酮-舒普深)等,可用於脆弱類杆菌等感染。厭氧菌感染部位不同,其致病菌種類也不相同,故可根據不同部位的致病菌種類,選用適當的抗菌藥物。

  ①口腔厭氧菌感染:致病菌為口腔寄殖菌群,主要為消化鏈球菌、梭形杆菌屬、韋榮球菌屬、口腔類杆菌及真杆菌屬等。首選青黴素,次選紅黴素等大環內酯類或克林黴素。

  ②呼吸係統厭氧菌感染:主要致病菌為消化鏈球菌、產黑素普氏菌、梭杆菌屬、梭菌屬和脆弱類杆菌,多數呈混合感染。首選克林黴素,次選氯黴素或甲硝唑,均宜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聯合。

  ③腹腔內厭氧菌感染:常見致病菌為脆弱類杆菌、梭菌和厭氧球菌,常與兼性菌混合。首選甲硝唑或克林黴素,次選氯黴素,均宜與氨基糖苷類聯合。

  ④婦產科厭氧菌感染:主要致病菌為厭氧鏈球菌、類杆菌、梭形杆菌和梭菌,可有兼性菌混合感染。首選青黴素類,次選克林黴素或甲硝唑。可與氨基糖苷類聯合。

  ⑤中樞神經係統厭氧菌感染:常見致病菌為消化鏈球菌、梭杆菌、脆弱類杆菌,部分呈混合感染。首選氯黴素加青黴素類,或甲硝唑加青黴素類。劑量均宜大。

  ⑥骨與關節厭氧菌感染:較少見。致病菌以類杆菌為主,首選克林黴素,次選氯黴素或甲硝唑。

  ⑦皮膚軟組織厭氧菌感染:常由產氣莢膜梭菌、厭氧球菌引起。首選青黴素,次選克林黴素。

  ⑧艱難梭菌所致偽膜性腸炎:首選萬古黴素(口服)或甲硝唑。曲伐沙星因其肝毒性,已停止使用,美國FDA規定僅用於具有特殊指征的ICU患者。

3、其他治療

  支持和對症治療包括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輸血,糾正休克,止痛、腎衰竭的治療,患肢的固定等亦屬重要。並發血栓性靜脈炎或DIC時,有應用肝素等抗凝劑的指征。由產氣莢膜梭菌造成流產後感染或敗血症而並發血管內溶血時,可應用換血療法。破傷風或肉毒梭菌感染時,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子,此時,抗毒素的應用尤為重要。此外可給氧,包括局部應用3%過氧化氫溶液衝洗和全身給藥,重症患者可考慮高壓氧艙治療。

 二、預後

  厭氧菌敗血症有4/5為單純的厭氧菌感染,病死率在50%以上。

相關問答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