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性厭氧菌感染主要致病的革蘭氏陽性厭氧球菌是消化球菌和消化鏈球菌,這些球菌是口腔、上呼吸道和大腸中正常菌群的組成部分;主要的革蘭氏陰性厭氧杆菌有脆弱擬杆菌、產黑色素擬杆菌和梭狀擬杆菌。脆弱擬杆菌族是正常大腸內菌群的一部分,包括從腹腔內感染最常分離得到的厭氧致病菌。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如癌症、骨髓移植等患者容易引發真菌感染。重症監護病房的患者因長期住院,容易發生醫源性感染。
混合性厭氧菌感染的並發症很多,並發菌血症可引起發熱、寒戰等,在梭狀類杆菌性敗血症時可發生血管內彌散性凝血。腸道感染可並發小腸穿孔、腹膜炎。嚴重者還可並發膿毒性敗血症、休克、腎衰竭等。
混合性厭氧菌感染主要表現為皮膚、口腔、腸道和陰道的感染。分泌物腐臭有氣體,存在嚴重壞死、膿腫、筋膜炎或壞疽。感染繼發於惡性腫瘤、感染性心內膜炎,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人或動物咬傷後的感染。典型臨床表現,如氣性壞疽、放線菌病和肺膿腫等。
1、氣性壞疽:患處皮膚劇痛,傷口開始紅腫,皮膚蒼白,緊張發亮,隨後傷處轉紫黑色,出現有暗紅液體的水泡,潰爛後可流出惡臭液體。
2、放線菌病:可先在口內寄生而發病。病原菌可由齲齒或牙周膿腫、扁桃體病灶等處入侵,好發於麵頸交界部,表麵皮色暗紅或棕紅,以後形成膿腫。
3、肺膿腫:急性發作期有畏寒、高熱、咳嗽和咳大量膿性臭痰。
預防混合性厭氧菌感染,應早期治療局限性感染:壞死組織清創,清除異物,重建血液循環和創傷的早期抗菌治療必須盡早進行外科手術探查、引流、抗菌治療以及給於預防性抗生素清創手術前應預防性給單劑抗生素,手術後再繼續給抗生素24小時,可使術後感染率降至4%~8%慢性病灶如慢性中耳炎、鼻竇炎、乳突炎應予積極治療,以預防顱內厭氧菌感染
混合性厭氧菌感染的檢查目的是檢測細菌的種類。常見的檢查有:
1、細菌培養
所有標本均應作革蘭氏染色和需氧培養,厭氧培養應置於特殊的培養基,孵育48~72小時,然後檢查。
2、標本塗片檢查
在對標本作厭氧菌培養的同時進行塗片鏡檢,可早期把有厭氧菌生長的信息提供給臨床,如普通需氧培養無細菌生長,但直接塗片見到大量細菌者,即可考慮為厭氧菌感染;如普通培養隻有一種細菌生長但直接塗片可見兩種或以上細菌者,可考慮患者為混合感染。
3、厭氧菌藥敏試驗
應該是嚴格的,需經國家臨床檢驗標準指導委員會確認,但若菌種是已知的,則藥敏情況可預先推測,因此很多實驗室不作常規的厭氧菌藥敏試驗。
混合性厭氧菌感染患者宜吃清淡有營養,如米湯、菜湯、藕粉、蛋花湯、麵片等。此外,還要多采用水煮、清蒸、涼拌、燒、烤、鹵、燉等方式烹調。患者禁食肥肉、內髒、魚卵、奶油等膽固醇高的食物。
混合性厭氧菌感染的治療應包括抗生素治療和手術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如下:
一、抗生素治療
聯合使用抗厭氧菌和需氧菌藥物是非常必要的。由於不同地區、不同醫院厭氧菌的耐藥譜不同,經驗用藥時要根據本地區、本實驗室的藥敏譜選藥。因此為提高療效,減少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最好根據藥敏試驗選擇藥物治療。
二、引流手術治療
1、對深部厭氧菌感染的治療應包括膿液引流和外科手術切除失活組織。抗生素配合外科手術有助於控製菌血症,減少繼發性或遷徙性化膿並發症,並能防止手術部位周圍的感染局部擴散。
2、混合感染中的某些菌株對抗生素耐藥,抗菌療法也仍可見效,特別當給予充分引流時,效果更好。處理混合感染中的厭氧菌可減少傷口中細菌的數量,也可減少膿腫形成的數量。膿腫或容易感染的部位,如穿孔的器官必須關閉或引流。失活的組織、異物和壞死組織必須清除,任何封閉腔隙的感染,如膿胸必須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