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是由於發熱激活物作用於機體,進而導致內生致熱原(EP)的產生並入腦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更進而導致發熱中樞介質的釋放繼而引起調定點的改變,最終引起發熱。常見的發熱激活物有來自體外的外致熱原,如細菌、病毒、真菌、螺旋體、瘧原蟲等,也有來自體內的抗原抗體複合物、類固醇等。內生致熱原(EP)來自體內的產EP細胞,其種類主要有白細胞介素-1(IL-1)、腫瘤壞死因子(TNF)、幹擾素(IFN)、白細胞介素-6(IL-6)等。EP作用於位於POAH的體溫調節中樞,致使正、負調節介質的產生。後者可引起調定點的改變並最終導致發熱的產生。
發熱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其實,它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製之一。發燒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如縮短疾病時間、增強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較不具傳染性。這些能力應可以抵消發燒時所經曆的不舒服。
發熱患者由於高熱容易造成脫水,也因服退熱藥大量出汗時體內喪失水分就更多。脫水不僅使退熱困難,還會影響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發生酸中毒等。因此必須鼓勵患者多飲水。同時血中鈉濃度升高,血液高滲,患者會發生口幹口渴、煩躁不安甚至說胡話或抽筋,熱度非但不退且會更高,可能會發生低鈉血症,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多見於平時有營養不良的嬰幼兒。
有些患者會引起抽筋,甚至高熱驚厥。抽筋多發生於高熱驟起之時,一次發熱僅抽一次,很少超過2次以上,隻要抽搐時間不長,處理得當,對孩子健康影響不大。一般發熱對身體組織器官的影響不大,且能加速抵抗力的產生。但當體溫超過41°C時,體內蛋白質會發生分解,引起腦水腫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腦病後遺症。因此,患者出現40°C以上高熱就必須緊急處理。患者可能由於高熱會引起心跳加快,還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等。
發熱患者在感冒時會出現頭痛、流涕、咳嗽等症狀。發熱患者在不同時間測得的體溫數值分別記錄在體溫單上,將各體溫數值點連接起來成發熱體溫曲線,該曲線的不同形態(形狀)稱為熱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發熱的熱型也常不同。臨床上常見的熱型有以下幾種。
1、稽留熱:是指體溫恒定地維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達數天或數周,24h內體溫波動範圍不超過1℃。常見於大葉性肺炎、斑疹傷寒及傷寒高熱期。
2、弛張熱:又稱敗血症熱型,體溫常在39℃以上,波動幅度大,24h內波動範圍超過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見於敗血症、風濕熱、重症肺結核及化膿性炎症等。
3、間歇熱:體溫驟升達高峰後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1天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反複交替出現。常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4、波狀熱:體溫逐漸上升達39℃或以上,數天後又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續數天後又逐漸升高,如此反複多次,常見於布氏杆菌病。
5、回歸熱:體溫急劇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續數天後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幹天後規律性交替一次,可見於回歸熱、霍奇金(Hodgkin)病等。
6、不規則熱:發熱的體溫曲線無一定規律,可見於結核病、風濕熱、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等。
發熱是由於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在預防方麵需要注意如下幾點:
1、飲食要注意科學搭配,防止暴飲暴食、挑食、偏食這樣,既能補充人體所必須的營養,又可防止內熱產生
2、中醫認為兒童是“純陽”之體,易產生內熱,尤其是3-6歲的兒童最易感冒發燒,預防的方法就是不偏食當發現有內熱跡象,如大便幹結、口幹、舌苔厚且黃時,可吃一些助消化的中成藥,如小兒化食丸、大山楂丸等,以防“內熱外感”而發熱
3、生活有規律,衣著適度人們要根據節氣變化及天氣情況增減衣服中醫認為順應自然是養生防病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4、平時要經常做室外活動,如散步、慢跑、做操、爬山等這樣可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防止外感性發熱另外,在室外多讓陽光照射還可以防止缺鈣
5、睡覺不要選在通風口處因為人在睡眠狀態下,易被外邪所侵襲而致外感性發熱
6、如果已出現外感造成的發熱,針對病因服藥的同時,還需采用物理降溫,如把冰袋放在額頭、腋下等部位;酒精擦浴,以腋下、額頭為主多飲水,通過發汗、利水便,使熱量排出體外而降溫
發熱病人要注意測量體溫,體溫表顯示的人體溫度36~37℃正常、37~38℃發熱、38~39℃高熱、高於40℃可能有危險性的高熱。檢驗項目可以選擇血常規,尿常規,血沉,血鉀、鈉、氯化物檢查,肝、腎功能,CO2結合力測定,血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血肥達反應,外斐反應,血塗片找瘧原蟲,腦脊液常規、生化及培養。
檢驗結果判定:
1、白細胞(WBC)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白分比明顯增高,提示各種原因引起的化膿性感染。
2、白細胞總數增高或偏低,提示為某些病毒感染或傷寒病。
3、白細胞分類(DC)檢查中發現幼稚細胞,提示可能為白血病。
4、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血小板(PT)均降低,提示可能為某些嚴重感染或惡性腫瘤。
5、尿常規鏡檢紅細胞(RBC)、白細胞(WBC)較多,尿蛋白增加,提示為泌尿係感染或腎炎、腎結核及腫瘤。
6、血沉增快,提示為急性感染、結核病、腫瘤或結締組織病。
7、肝功檢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麝香草酚濁度試驗值增高,提示為有肝髒損害、膽紅素值升高、膽道感染。
8、血肥達反應陽性,提示可能為傷寒病。
9、外斐反應陽性,提示可能為斑疹傷寒。
10、血培養及腦脊液培養如培養出致病菌,將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發熱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常常伴發感冒出現,同時出現食欲不振等現象,在此期間需要注意的飲食狀況如下。
1、多飲水
發熱期間會出很多汗,體內的熱量被水分帶到體外,可以起到降溫的作用。多喝水可以補充水分,幫助汗水流出來,有助於退熱。最好是喝溫水。也可以喝些稀粥。
2、多吃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富含維生素C和礦物質,維生素C可以幫助緩解身體的不適症狀,還可以加強身體的免疫力,加快康複。蔬菜水果是礦物質的重要來源,多吃蔬菜水果可以補充體內礦物質的損失,維持體內水鹽代謝平衡,減少發熱對身體的傷害。
3、飲食宜清淡,忌油膩
發熱往往會影響胃腸道功能,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若飲食過於油膩,更難於消化吸收,會增加胃腸的負擔,造成胃腸道不適。
4、不要貪涼喝冷飲
貪涼喝太多冷飲一來會刺激腸胃,影響胃腸蠕動,造成胃腸道不適,二來會使皮膚毛細血管收縮,汗孔閉合,妨礙散熱並減少汗水流出,不利於降低體溫。
發熱時,如果醫生確定你隻是感冒了,在你能耐受的範圍內,最好不要急於服用解熱藥。發燒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製之一。我們的身體藉由升高體溫來調動自身的防禦係統殺死外來病菌(一般來說,病菌在39℃以上時就會死亡),從而縮短疾病時間、增強抗生素的效果。如果你在感冒初起時(37—38.5℃)使用藥物來退燒,會使體內的細菌暫時變成假死狀態,並使他們產生抗藥性,一旦死灰複燃,往往更難治療。
如果高燒讓你無法耐受,可以采用冷敷幫助降低體溫。在額頭、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塊濕冷毛巾,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當冷敷布達到體溫時,應換一次,反複直到燒退為止。也可將冰塊包在布袋裏,放在額頭上。
假使體溫不是太高,可以采用熱敷來退燒。用熱的濕毛巾反複擦拭病人額頭、四肢,使身體散熱,直到退燒為止。但是,如果體溫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熱敷退燒,應以冷敷處理,以免體溫繼續升高。專家建議使用冷自來水來幫助皮膚驅散過多的熱。雖然你可以擦拭(用海綿)全身,但應特別加強一些體溫較高的部位,例如腋窩及鼠蹊部。將海綿擠出過多的水後,一次擦拭一個部位,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體溫將蒸發這些水分,有助於散熱。
當你發燒時,你的身體會流汗散熱;但當你發高燒時,身體會因為流失太多水分而關閉汗腺,以阻止進一步的水分流失,這使你的身體無法散熱。解決之道就是補充液體,喝大量的白開水及果菜汁,其中果菜汁含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尤其是甜菜汁及胡蘿卜汁。如果你想喝番茄汁,應選用低鈉的產品。發燒期間應避免固體食物,直到狀況好轉。如果嘔吐情形不嚴重,還可以吃冰塊退燒。
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服用止痛藥。成人服用2片阿司匹林或2片撲熱息痛,每4小時服用——次。撲熱息痛的優點是較少人對它過敏。由於阿司匹林與撲熱息痛的作用方式有些不同,因此你若覺得使用任何一種皆無法有效地控製發燒,不妨兩種並用。每6小時服用2片阿司匹林及2片撲熱息痛。服用這些藥物時,需先經醫師同意。
需要注意的是,18歲以下的青少年,千萬不要服用阿司匹林。因為阿司匹林可能使發燒的兒童爆發雷氏症候群,這是一種致命性的神經疾病。兒童可以用撲熱息痛代替。以每磅體重服用5—7毫克的方式,計算服用量,每4小時服用一次。記住,增加使用頻率或超過適當劑量,都有危險,一定要有醫生的指導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