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消化內科> 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

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簡介

相關問答

  由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杆菌(EnteropathogenicEscherichiacoli,EPEC)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PEC是早在20世紀40年代認識的一組致腹瀉性大腸埃希杆菌,50年代到60年代為流行性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臨床上稱之為“消化不良”。1983年全國腹瀉經驗交流座談會決定,將EPEC引起之腹瀉,一律稱之為EPEC腸炎,而不稱作“消化不良”。

【詳情】

01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1、發病原因

  EPEC形態、生化與普通大腸埃希杆菌相同,兩者之鑒別主要依靠血清型之不同。EPEC有13個常見血清型,0111最多,占總病例數之40%~50%。

2、發病機製

  EPEC比較肯定的致病性是它們對腸道表麵具有黏附能力。病原菌經口進入小腸,在十二指腸、空腸、回腸上段生長繁殖,緊密黏附於腸上皮細胞表麵,或嵌入腸上皮細胞表麵的凹陷中,使黏膜呈特征性損傷,局部微絨毛萎縮,腸功能紊亂,甚至導致腸黏膜壞死、潰瘍,出現腹瀉。此外,EPEC尚可產生非洲綠猴細胞毒素(VT),引起腸上皮細胞向腸腔分泌液體。全身髒器均可出現非特異性充血、水腫,以心、肝、腎、中樞神經係統較明顯。

02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有重度等滲性脫水,代謝性酸中毒,低鉀,低鈣,肺炎,心、肝、腎功能障礙,敗血症等。病變部位主要位於十二指腸及空腸,上皮細胞可變為方形或不整形,但多數腸粘膜細胞尚正常。腸絨毛上皮細胞內空泡變性,內質網中有多量輪狀病毒顆粒。常伴有寒熱、腹痛、氣脹、惡心、嘔吐、腹瀉,呈水樣便並有惡臭,早期出現菌血症。

03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有哪些典型症狀

  1、潛伏期一般為2~5天。

  2、症狀和體征起病一般較慢,也可急性起病,有飲食不調,添加輔食不當等誘因,輕症不發熱,主要症狀為腹瀉,大便每天3~5次,呈黃色蛋花樣帶奶瓣,量多,病情繼續發展則出現發熱,嘔吐,食欲缺乏,腹脹,中毒性腸麻痹,在出現腸麻痹前腹瀉加重,可出現黏液血便,成人患者常急性起病,有臍周隱痛,腹鳴,偶有裏急後重,表現為“痢疾樣”。

04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應該如何預防

  傳染源主要為病人及帶菌者,有嬰兒帶菌者,亦有成人帶菌者傳染性強,以直接接觸傳播為主,通過汙染的手、食品或用具而傳播,成人之間常通過汙染的食品及飲水;也可能由呼吸道吸入汙染的塵埃進入腸道而發病5~6月份為發病高峰各年齡組均可發病,但以2歲以下小兒多見,有時也可侵犯成人,局部地區成人病例可占一半左右呈散發流行或托兒單位暴發流行,或在醫院內造成院內交叉感染,也可引起食物中毒

05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在確診時,除依靠其臨床表現外,還需借助輔助檢查。本病周圍血象正常或白細胞稍高,大便鏡檢可見少數紅,白細胞,偶可見滿視野,有大量脂肪球。

06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病人的飲食宜忌

1、預後:成人預後較好,嬰兒死亡率較高,主要死於脫水、酸中毒、營養不良、肺炎等。

2、護理: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幹燥,防止臀紅及肛周膿腫。臀紅用紅外線局部烤幹,肛周塗鬆花粉、鞣酸軟膏等。

07西醫治療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的常規方法

  由腸病原的大腸埃希杆菌(EnteropathogenicEscherichiacoli,EPEC)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PEC是早在20世紀40年代認識的一組致腹瀉性大腸埃希杆菌,50年代到60年代為流行性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臨床上稱之為“消化不良”。1983年全國腹瀉經驗交流座談會決定,將EPEC引起之腹瀉,一律稱之為EPEC腸炎,而不稱作“消化不良”。

  一、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用山莨菪堿足叁裏穴位封閉可減少便次。胃蛋白酶、胰酶、鞣酸蛋白、中藥肥兒散等,均可促進大便性狀好轉並增加消化功能。對於重症及營養不良患兒,可少量多次輸血、人血白蛋白(白蛋白),以改善全身狀況。

  二、腸病原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西醫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1)飲食療法基本同輪狀病毒腸炎。人乳中的IgA可阻止需要鐵的細菌如大腸埃希杆菌的生長,故人乳喂養是防治嬰幼兒大腸埃希杆菌腸炎的有效措施。

  (2)抗菌治療輕型病例可不用抗菌藥物。通過調整腸道正常菌群而自愈。對重症嬰兒及有敗血症者,仍需抗菌治療。據臨床觀察,以口服多黏菌素B及多黏菌素E效果較好,但藥源較困難。臨床上常首選諾氟沙星、司氟沙星(司帕沙星)或小檗堿,另加甲氧苄啶(TMP),亦可口服慶大黴素或肌注妥布黴素。療程均為5天。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