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小兒消化科> 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簡介

相關問答

  母乳喂養的嬰兒,在生後4~7天出現黃疸,2~4周達高峰(血清膽紅素可超過256.6~342.0μmol/L),一般狀況良好無溶血或貧血表現。黃疸一般持續3~4周,第2個月逐漸消退,少數可延至10周才退盡。黃疸期間若停喂母乳3~4天,黃疸明顯減輕,膽紅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養,黃疸不一定再出現,即使出現亦不會達原有程度。隨著母乳喂養率的提高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達20%~30%。也已成為住院新生兒高膽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本病預後良好,嚴重者才需治療但為了順利推廣母乳喂養也應引起重視。

【詳情】

01母乳性黃疸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其發生的原因目前認為主要是因為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有關,由於母乳本身造成,推測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製了肝髒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不飽和遊離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對肝髒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產生抑製。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於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再分解,小腸重吸收增加,至腸-肝循環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二、發病機製

  最近幾年研究認為,母乳性黃疸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由膽紅素腸-肝循環增加所致,這種學說較為成熟,並得到驗證,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發病機製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兒腸道內β-GD豐富腸道內β-GD主要來源為母乳(新生兒自身也可產生,正常腸道菌群建立後也可產生,但產生較少),β-GD分解結合膽紅素,還原為未結合膽紅素,經小腸再吸收進入腸-肝循環,使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多,引起黃疸。

  2、腸內β-GD活性高新生兒小腸中β-GD活性高,為成人的10倍。

  3、膽紅素排泄少新生兒攝入不足,腸內蠕動減少或開奶延遲,腸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可使結合膽紅素排泄減少。

  4、膽紅素重吸收多有人發現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膽固醇,促進了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

02母乳性黃疸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母乳性黃疸是指與母乳喂養有關的特發性黃疸。未結合膽紅素對中樞神經係統有潛在毒性,處理不當可以引起智力、聽力、神經係統損害而造成永久後遺症。黃疸明顯時需暫停母乳。陰黃,若陽氣漸複,黃疸漸退,則預後較好;若陰黃久治不愈,化熱傷陰動血,黃疸加深,轉變為鼓脹重症則預後不良;急黃病死率高,若出現肝腎陽氣衰竭之候,預後極差。此外,還可引起膽紅素腦病。

03母乳性黃疸有哪些典型症狀

  特征為新生兒以母乳喂養後不久即出現黃疸,可持續數周到數月,而其他方麵正常,分為早發型(母乳喂養性黃疸)和晚發型(母乳性黃疸),早發型與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出現時間及達到高峰值的時間相似,但母乳性黃疸的最高值要超過生理性黃疸;遲發型者常在生理性黃疸之後;黃疸漸趨明顯,也就是說母乳性黃疸常在出生後7~14天出現,無論是早發型或遲發型母乳性黃疸,一旦停喂母乳3~5天後,黃疸減退;若再開始母乳喂養,大多黃疸不再出現,少數黃疸又會重新出現,隨著月齡的增長,黃疸可逐漸消退,有如下特點:

  1、黃疸不消退,在生理性黃疸期間,即出生後2天~2周發生,但不隨生理性黃疸的消失而消失。

  2、黃疸程度以輕,中度為主(≥342μmol/L),重度少見,以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多見。

  3、一般情況好,嬰兒除黃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大小便正常,體重增長滿意,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陰性。

  4、停母乳後黃疸迅速消退,停母乳48~72h後黃疸明顯減輕,膽紅素迅速下降為原水平的50%左右,重新哺乳,血清膽紅素將在1~2天內回升17.1~51.3μmol/L(1~3mg/dl),然後持續一段時間後緩慢下降,不停母乳膽紅素也會自行降至正常。

04母乳性黃疸應該如何預防

  有研究認為,增加新生兒早早期乳汁攝入量,可使新生兒體內熱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能促進腸蠕動,使胎糞盡早排淨減少膽紅素腸肝循環,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從而降低了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患病率並可使新生兒及時獲得營養豐富的初乳對健康新生兒的母乳黃疸要嚴密監測和加強隨訪尤對生後2~3d即出院回家的母乳黃疸新生兒需建立必要的隨訪,以便早幹預防止腦損害

05母乳性黃疸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1、三大常規,三大常規檢查正常,無貧血,白細胞計數不高。

  2、血生化檢查,血清膽紅素大多數342μmol/L(20mg/dl),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肝功檢查正常,HBsAg陰性。

  一般無須特殊檢查,必要時可查胸片,B超等,無異常發現。

06母乳性黃疸病人的飲食宜忌

  一、食療方:

  茵陳鯽魚湯:退黃疸、清濕熱、健脾和胃。

  原料:茵陳30克鯽魚300克蔥末5克薑片5克。

  調料:鹽3克料酒10克植物油20克。

  做法:

  1、鍋內倒入適量清水,放入洗淨的茵陳,大火煮開後,改用小火煮約20分鍾,去渣取汁備用;

  2、將鯽魚去鱗、鰓、內髒,洗淨;在魚身上劃上花紋,抹上少許鹽和料酒,醃製片刻;

  3、炒鍋加油燒熱,將鯽魚入鍋,煎至兩麵金黃;

  4、將藥汁倒入鍋內,放入薑片,用中火煮約10分鍾,加入鹽,撒上蔥花即成。

二、患者不適宜吃什麼:

  1、黃疸患兒應忌食油膩、辛辣等助熱生濕的食物,如肥肉、辣椒、韭菜、大蒜、生薑等;

  2、忌食粘糯滋膩的食物,如糯米、桂圓、大棗、荔枝等。

 三、患者可多食:

  1、黃疸患兒可適當地多吃冬瓜、西瓜、茭白、田螺、泥鰍、番薯等;

  2、應積極地補充適量的脂溶性維生素,可適當地多吃胡蘿卜、菠菜、麥芽、西蘭花等。

07西醫治療母乳性黃疸的常規方法

  一、治療

  1、繼續母乳喂養:不主張為診斷而停母乳。正確的做法是鼓勵母親繼續喂奶,可采取多次少量的母乳喂養的方法。早發型母乳喂養性黃疸鼓勵頻繁喂奶,避免添加糖水。喂奶最好在每天10次以上,同時密切觀察患兒的黃疸及一般狀況、吃奶及體重增長情況。

 2、幹預措施:當出現高膽紅素血症時,根據情況采取停母乳及其他幹預措施。各種幹預手段以盡可能不影響母乳喂養為前提,盡快降低膽紅素水平。目前比較公認的幹預標準為血清膽紅素275~425mol/L(16~25mg/dl)時停母乳,改配方奶喂養2天以上,直到膽紅素降到安全範圍再恢複母乳,300~375mol/L(17.6~22mg/dl)時,暫停母乳改配方奶同時給予光療。輕時可以繼續吃母乳,重時應該停用母乳,改用其他配方奶。早產未成熟兒,血清膽紅素達到170mol/L時應停母乳給予光療。

  晚發型母乳性黃疸,血清膽紅素257mol/L(15mg/dl)時暫停母乳3天,>342mol/L(20mg/dl)時則加光療,一般不需用人血白蛋白或血漿治療。

  3、支持療法:同時注意保暖,增加熱量、營養,預防感染。

  4、酶誘導劑:給以保肝、酶誘導劑等藥物治療。

  二、預後

  母乳性黃疸的愈後良好。但最近仍有測定腦幹聽覺誘發電位,發現一組膽紅素濃度256~427mol/L(15~25mg/dl)母乳性黃疸患兒有1/3異常,將膽紅素降至正常,則此改變消失。提示母乳性黃疸有導致輕微中樞神經係統損害的可能,應注意合理處理。喂母乳的早產兒比喂配方奶的早產兒更易發生黃疸且黃疸延遲消退。由於早產兒神經係統發育不完善,膽紅素易透過血腦屏障產生神經毒性。早產兒母乳性黃疸與膽紅素神經毒性關係處於研究階段,初步認為對於早產兒母乳性黃疸應相對積極,因為由於母乳性黃疸帶來的神經毒性不應忽視。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