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靜脈阻塞並發症
視網膜靜脈阻塞的並發症和後遺症較多,總的來說可概括為兩大類:第1類為黃斑部的並發症和後遺症,包括黃斑囊樣水腫,黃斑前膜形成,黃斑瘢痕形成等,第2類為新生血管及其並發症,包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體積血,增殖,機化膜形成,牽拉視網膜形成破孔和視網膜脫離,在以上並發症中以黃斑囊樣水腫和新生血管最為常見。
1.黃斑囊樣水腫
是視網膜靜脈阻塞最常見的並發症,也是本病視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發病率總幹略高於分支阻塞,總幹阻塞囊樣水腫的發病率為40%~66%,分支阻塞者為30%~62%,黃斑囊樣水腫發生的時間根據病情輕重而有不同,病情嚴重者發生較早,可在靜脈阻塞後1個月發生,有的在發病後數月始出現,檢眼鏡檢查輕症者不易識別,重症者因黃斑彌漫水腫又不易分辨,但現在應用光學相幹斷層掃描技術可以明確診斷,1至數月後黃斑區彌漫水腫有所消退,可見黃斑呈暗紅色,病變明顯者黃斑區有界限清楚的暗紅色泡狀隆起,分格的小泡排列呈花瓣狀或放射狀,接觸鏡檢查黃斑區視網膜增厚,中心凹隆起形成數個較大成數個較大囊泡,其周圍尚可見蜂房樣小泡,囊泡內如有積血則形成一半月形液平麵,囊泡後壁可有色素增殖,囊樣水腫範圍輕者局限於中心區,分支阻塞者占據黃斑上半或下半,總幹阻塞重症者,囊樣水腫可擴展至視盤顳側緣和上下血管弓,熒光血管造影晚期呈典型花瓣狀或蜂房狀滲漏,囊樣水腫消退很慢,數月~1年不等,個別可長達2年不吸收,因囊樣水腫的程度不同而視力的預後也不一致,暫時性水腫者大多數視力可恢複至0.5以上,長期水腫者,14%的患者視力可達到或超過0.5,數年後黃斑囊泡變平,呈暗紅色花瓣狀圖形,或有色素和纖維增殖,或形成囊樣瘢痕,嚴重影響中心視力。
2.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新生血管是視網膜靜脈阻塞最常見的並發症之一,常導致玻璃體反複出血而視力嚴重受損,新生血管產生的時間最早者為發病後3個月,隨病程延長發病率增高,新生血管發生在視網膜和視盤上,總幹阻塞產生的新生血管一般比分支阻塞者少,這是由於總幹缺血型阻塞還未產生較多視網膜新生血管時已發生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新生血管發生在視網膜上者總幹阻塞為7.7%,分支阻塞為24.1%,半側阻塞為41.9%,新生血管位於視盤者,總幹為5.1%,分支為11.5%,半側為29%,新生血管常發生在無灌注區的邊緣,或遠離缺血區的視盤上或視盤附近的視網膜上,其形態最初呈芽孢狀,逐漸長大呈絲網狀,花圈狀或海團扇狀:,熒光血管造影有大量熒光素滲漏,新生血管與視網膜無灌注的範圍大小有密切關係,無灌注區超過5~7PD範圍者則可產生新生血管,無灌注區麵積愈大,產生新生血管的可能性愈大,其發病率各作者報告差異較大,一般約在20%左右,據報告總幹阻塞發生青光眼者為33.3%,半側阻塞為3.2%,分枝阻塞極少發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通常發生在總幹阻塞缺血型患眼,一般在阻塞後2~3月發病,故以往又稱為“百日青光眼”,其特點是首先在虹膜出現新生血管,逐漸擴展至前房角,新生血管長入小梁網堵塞房角,導致虹膜周邊前粘連,有頭痛,眼脹等症狀,球結膜血管擴張充血,角膜水腫,虹膜瞳孔緣色素上皮外翻,瞳孔擴大,早期當角膜尚未發生水腫時,熒光造影可顯示視網膜周邊部至後極部毛細血管完全閉塞,甚至大的動脈和靜脈也完全閉塞,僅有視盤及其附近的大血管和新生血管熒光充盈,一旦產生這種並發症,預後極差,藥物和手術均難奏效,大多數患者視力完全喪失。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本病最嚴重的並發症,其發病率各作者報告差異比較大,以1974年以來報告的資料為4%~29%,一般在20%左右,有人報道總幹阻塞發生青光眼者為33.3%,半側阻塞為3.2%,分支阻塞不會發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通常發生在總幹阻塞缺血型患眼,一般在阻塞後2~3個月發病,故以往又稱為“百日青光眼”,也有報告2周或數年後發病者,其特點是首先在虹膜出現新生血管,逐漸擴展至前房腳,新生血管長入小梁網,堵塞房角導致虹膜周邊前粘連,房角關閉,眼壓升高而有頭痛眼脹等症狀,球結膜血管擴張充血,角膜水腫,虹膜瞳孔緣色素上皮外翻,瞳孔擴大,早期當角膜尚未發生水腫時,熒光造影可顯示視網膜周邊部至後極部毛細血管完全閉塞,甚至大的動脈和靜脈也完全閉塞,僅有視盤及其附近的大血管和新生血管熒光充盈,一旦產生這種並發症,預後極差,藥物和手術均難奏效,大多數患者視力完全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