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短膜殼絛蟲病成蟲長25~40mm,寬1mm,頭節有頭節有吻突,頂突有20~30個頭鉤。頸細長,頸後有100~200個體節,少數多達1000節。生殖孔位於體節的單側。有3個睾丸,呈直線橫列。妊娠節中子宮呈袋狀,內有蟲卵80~200個。蟲卵無色透明,橢圓或圓形,大小47~37μm,殼薄,殼與胚膜間充滿無色液體。胚膜兩端各有4~8根細絲伸出,內胚膜兩板稍隆起,胚膜內有六鉤蚴。成蟲寄生宿主小腸上端,蟲體末端妊娠節片常在脫落前崩破,蟲卵散出,隨糞便排出。蟲卵被人或鼠吞食,在腸內孵化,約在感染後1個月發育為成蟲產卵。另外,蚤類及多種甲蟲可成為中間宿主,被人或鼠類吞食,即可受染。
二、發病機製
成蟲與幼蟲大量感染寄生於人體的小腸腔中,可引起小腸黏膜機械性與毒性刺激。以頭節附著於腸粘膜上,其固著器官和微毛對人體腸壁的機械性刺激和蟲體代謝產物的毒素刺激引起腸粘膜炎症、壞死、潰瘍、細胞溶解以及淋巴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浸潤。幼蟲侵入也可以破壞黏膜絨毛,引起小腸吸收與運動功能障礙。本病反複自身感染為常見現象,故可造成嚴重感染。國內王勝淼等報告(1956)在人體感染的蟲數可達l500條,最多一例為37482條。當體內出現大量的蟲體可造成腸梗阻,偶致腸穿孔,多並發闌尾炎。微小膜殼絛蟲感染還可引起免疫反應,機體出現IgA,IgG,IgM、IgE有不同程度上升。提示機體的免疫力與該病的發病有一定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