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臨床應用硬化劑治療食管靜脈曲張而引起食管潰瘍、食管狹窄、食管穿孔、食管血腫等並發症。
二、發病機製
1.食管潰瘍 食管硬化劑治療最常見的並發症是食管潰瘍,其發生率約為10%~90%。這是由於局部化學刺激而引起的炎症反應,食管靜脈血栓形成及組織壞死造成的食管黏膜損傷。
2.食管狹窄 食管狹窄是EVS的後期表現,可在幾周或幾個月後出現。硬化劑造成的組織炎症反應可能是導致食管狹窄的主要因素。治療次數越多,劑量越大,沿管周重複注射部位越多,其發生狹窄的機遇越大。持久和較大的潰瘍往往以纖維化方式愈合,易於發生食管狹窄。
3.食管穿孔 穿孔多發生於較深的潰瘍和檢查時的創傷。但自EVS應用以來,創傷性導致的即刻穿孔已經罕見。延遲穿孔是由硬化劑引起的食管壁全層壞死和微膿腫形成所致,常發生於EVS後數天至2周左右。發生因素往往與注射於血管外的硬化劑劑量過大和注射過深、活動性出血以及與三腔二囊管壓迫並用等有關。
4.食管血腫 EVS後可產生食管黏膜的無菌性炎症和組織壞死,並可形成黏膜下潰瘍甚至肌層潰瘍。由於肝硬化患者門脈高壓以及凝血機製紊亂,食管黏膜下的無菌性炎症可導致血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