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元腫瘤和神經元與神經膠質混合性腫瘤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LDD病因尚未完全明確,Yachnis認為是小腦發育不良所引起。近來發現部分LDD患者有家族史,不少患者合並有Cowden綜合征(全身黏膜、皮膚多發性錯構瘤與腫瘤,包括腸息肉病、甲狀腺腫、乳腺纖維囊性病、乳腺癌及甲狀腺癌等)。近年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多數LDD腫瘤細胞中的10號染色體上的PTEN/MMAC1抑癌基因的5號外顯子有缺失,這恰好與Cowden綜合征病人中的發現相類同。為此已有人提出本病實際上為斑痣性錯構瘤病的一種類型。
胚胎期發育不良性神經上皮腫瘤由多種神經細胞組成並伴有皮質發育不良,因此認為DNT為一種胚胎期發育不良而形成的腫瘤。另有作者提出DNT事實上是由排列異位、紊亂的正常神經元與神經膠質細胞構成的錯構瘤。
二、發病機製
神經節膠質瘤一般質地較韌,色灰紅,呈結節分葉狀,與周圍腦組織境界清楚,腫瘤周圍可有囊變,囊液黃色透明,腫物一般附著在囊壁上。鏡下可見腫瘤由膠質細胞與神經節細胞構成。神經節細胞分化良好,但細胞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節細胞內可見異型而巨大的雙核,呈空泡狀,核仁明顯,在細胞質中可見Nissl顆粒。銀染色後可見無序的神經微絲。電鏡下近突觸處有致密核心的小泡。簇狀的神經節細胞被結締組織網狀結構分隔,內有許多小血管。在診斷困難的病例中,用免疫組化染色可見神經節細胞突觸素陽性。在血管周圍可見有類似淋巴細胞與鈣化球的核深染小細胞。神經節細胞簇周是各種類型的膠質細胞,以星形細胞為主,另可見有少枝膠質細胞等。與毛細胞型星形膠質瘤相似,膠質細胞內含Rosenthal纖維與礦化灶,但是神經節膠質瘤的膠質成分顯著且呈贅生物狀。
小腦發育不良性神經節細胞瘤大體上為小腦腦葉增大、肥厚變形,腫瘤邊界欠清,表麵呈黃白色,質地硬,血供不豐富。鏡下見小腦半球白質減少,小腦顆粒層有異常肥大的神經節細胞,顆粒細胞與浦肯野細胞明顯減少,分子層增寬,含有大量有髓神經纖維,肥大的神經節細胞的軸突過度髓鞘化且在軟膜下腔走行,腦白質萎縮。增生的神經節細胞的軸突朝著皮質方向平行的排列,少數細胞有核分裂。免疫組化染色發現在神經節細胞內突觸素為強陽性,而維蒙亭(vimentin)為陰性。
胚胎發育不良性神經上皮腫瘤位於皮質,結節狀,瘤組織鬆散,瘤內部分為囊性。腫瘤由神經元、少突細胞和星形細胞構成,腫瘤周圍皮質有局灶性發育不良,神經元排列紊亂,瘤周白質內可見移位神經細胞。在低級別的膠質瘤區域間分布有小神經元區及大神經節細胞區,從而形成多結節樣改變。瘤內囊腔內含有酸性黏液。部分毛細血管周圍由膠質纖維形成鞘,四周繞有小而圓的少枝細胞,其中有時可見有神經元。腫瘤內無壞死、血管內皮增生及瘤細胞核分裂。免疫組化染色可見瘤內細胞密集區MIB-1染色陽性,血管周膠質鞘GFAP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