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痙攣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部分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患者是9號染色體長臂(9q34)DYT1基因突變所致。由於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造成的扭轉痙攣,則基因位於常染色體14q。特發性扭轉痙攣病因不明,多為散發,少數有家族遺傳史。有許多研究表明,約85%的扭轉痙攣患者存在較低外顯率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基因,少部分人有新的突變。在一般人中是否存在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或X性連鎖遺傳類型尚不能肯定。在第一代遺傳家族的親屬中,疾病的危險性約有20%。
症狀性扭轉痙攣見於累及基底核的各種疾病,如感染(腦炎後),變性(肝豆狀核變性,Hallervorden-Spatz病),中毒(特別是CO及左旋多巴,酚噻嗪或丁酰苯類過量),代謝障礙(基底核鈣化,大腦類脂質沉積),外傷和腫瘤等。Yatziv報道一個意大利家族中3個同胞兄弟,隱匿起病,表現構音障礙,頸部、脊柱及四肢末端扭轉痙攣,實驗室檢查尿、白細胞及成纖維細胞中芳基硫脂酶-A含量明顯減少,證實為異染性白質營養不良症(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MLD),是症狀性扭轉痙攣的罕見病因。
二、發病機製
Eldridge等(1970)發現兩種遺傳類型。一種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另一種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Zeman等(1978)報道偶爾也有配子細胞突變引起者。
近年來分子遺傳學研究已發現9個位點基因突變可導致ITS。
繼發性扭轉痙攣的臨床表現酷似原發性,故推想原發性扭轉痙攣也是基底核的一種疾病。其發病機製可能是調節肌張力的反饋機製紊亂,出現臨床上奇怪的不自主姿勢、體位和動作,甚至有自發性的肌肉痙攣。
原發性肌張力障礙的病理改變一直沒有肯定的結論。遺傳型患者腦組織光鏡檢查未發現紋狀體及蒼白球有明顯異常,顯性遺傳型患者血漿內多巴胺-β-羥化酶及去甲腎上腺素含量增多,意義不明。
症狀性扭轉痙攣的基底核病變視病因不同而病理各異。在有特異性病理形態變化的繼發性(症狀性)扭轉痙攣,大多伴有上腦幹附近與運動有關的中樞神經損害。從繼發性(症狀性)扭轉痙攣的肯定病理改變來看,肌張力障礙的病變主要在新紋狀體、蒼白球、丘腦和(或)它們的聯絡纖維。已發現非特異性的病理改變包括殼核、丘腦及尾核的小神經元變性消失,基底核的脂質及脂色素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