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無力樣綜合征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1.新生兒重症肌無力 MG母親血清中AchR-Ab通過血-胎盤屏障進入胎兒血液循環,NMJ突觸後膜AchR功能發生障礙,導致新生兒肌無力。
2.先天性肌無力綜合征 遺傳和環境因素在本病發病中起一定作用。
3.先天性終板Ach酯酶缺乏 NMJ可釋放Ach單位性釋放量極少,AchR數量正常或減少。
4.慢通道綜合征 是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5.先天性乙酰膽堿受體缺乏 是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6.藥物引起的重症肌無力 藥物及毒素引起NMJ突觸後膜AchR功能發生障礙,出現類似MG臨床表現。
二、發病機製
1.新生兒重症肌無力
NMJ突觸後膜AchR功能發生障礙,導致新生兒肌無力。雖然AchR-Ab陽性母親懷孕時都會將此抗體傳遞給胎兒,並非所有胎兒都發病,新生兒肌無力程度與母親患病嚴重程度、母親血清AchR-Ab水平不相關,母親處於緩解期時新生兒也可出現肌無力。
2.先天性肌無力綜合征
自20世紀70~80年代MG自身免疫理論建立,確定該病形態學及生理學特征後,本病與家族性嬰兒型肌無力區分就已明確。根據電生理及超微結構特征,至今已闡明6種明確的少見的先天性肌無力綜合征,部分描述了許多其他類型特點。各種類型先天性肌無力都以獨特的突觸本身、突觸前或突觸後缺陷為特征,涉及突觸前缺陷Ach再合成或包裝障礙、突觸囊泡缺乏,突觸本身終板Ach酯酶減少,突觸後缺陷AchR通道動力學異常伴或不伴AchR缺乏。家族性嬰兒型重症肌無力病因可能是Ach合成及包裝部位突觸前膜功能障礙,因光鏡及電鏡檢查時均未見AchR數量異常,電生理所見也與實驗性半膽堿中毒相似。然而,Engel通過100餘例先天性肌無力病人深入研究,係統地定義和分類這組疾病,指出約3/4的病例是突觸後缺陷,13%是突觸本身缺陷,8%是突觸前缺陷所致。
3.先天性終板Ach酯酶缺乏
體外電生理研究顯示,終板電位及微小終板電位延長,單一電刺激時終板電位可產生重複肌肉動作電位,重複刺激時波幅降低,中度強刺激表現先易化後衰竭;隨意運動時運動單位電位波形和波幅多變,多相動作電位比例增加。病理改變:電鏡研究顯示運動神經末梢變小,可能是膽堿酯酶缺乏的代償性特征,AchR數量正常或減少。
4.慢通道綜合征
本病是AchR鈣離子通道開放時間延長,導致終板電位延長,鈣離子流入突觸皺褶增加,皺褶內超載鈣離子可產生流入電流,在突觸肌漿膜內和近肌纖維區顯示肌病特征。突觸後缺陷伴有或不伴AchR缺乏。光鏡顯示有些病例Ⅰ型纖維占優勢,纖維萎縮,小管集結,NMJ區有小空泡,纖維大小不等並有分叉,肌內膜和肌束膜結締組織增加。嚴重受累肌肉AchR減少,膽堿酯酶活性正常,未見免疫複合物。電鏡顯示病變累及突觸皺褶和肌肉肌漿膜,鄰近突觸皺褶區退行性變,神經末梢縮小,突觸囊泡密度增加。
5.先天性乙酰膽堿受體缺乏
AchR缺乏可能反映合成減少、AchR嵌入細胞膜缺陷或AchR降解加速等。
6.藥物引起的重症肌無力
(1)近年來發現大劑量青黴胺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A)療效肯定,但大劑量長期應用青黴胺後,不少病人出現重症肌無力臨床表現,符合NMJ突觸後膜AchR疾病特征。肝豆狀核變性雖然長期大量應用青黴胺治療,卻很少引起MG表現,迄今國際上僅有3例報道。本病病因及發病機製不清,可能是青黴胺本身對NMJ突觸後膜AchR特異性選擇性破壞或抑製。也有作者認為,青黴胺使RA病人出現MG很可能與RA本來就是自身免疫病,青黴胺在病人原有免疫功能障礙基礎上啟動針對神經突觸後膜上AchR異常免疫應答所致,Vincent等在本病患者血清中檢出AchR-Ab,認為是獲得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無力,並非青黴胺對NMJ突觸後膜上AchR直接破壞作用。
(2)當今臨床應用的30餘種藥物(不包括麻醉藥)可幹擾正常人的神經肌肉傳遞,其中最重要的是氨基糖苷類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已報道18種抗生素與肌無力有關,尤其新黴素(neomycin)、卡那黴素(kanasig)、黏菌素(colistin)、鏈黴素(streptomycin)、多黏菌素B(polymyxin B)及四環素(tetracycline);而慶大黴素(gentamicin)較少。已證明這些藥物通過幹擾神經末梢鈣離子流量影響遞質釋放,肌無力病人應用這些藥物將會導致嚴重後果,必要時可在呼吸器支持情況下應用。
某些免疫抑製藥,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潑尼鬆,以及硫唑嘌呤等可通過神經末梢去極化或減少Ach釋放,導致暫時性肌無力加重。
其他藥物如抗膽堿酯酶藥,尤其殺蟲劑和神經毒氣(nerve gases)均可導致癱瘓,是通過與膽堿酯酶結合阻礙Ach降解,運動終板始終處於去極化狀態,對神經刺激不產生應答所致。
自然環境中存在的神經毒素已知許多可作用於神經肌肉接頭,引起如同MG分布的肌肉癱瘓,自然神經毒素所致中毒對世界許多地方,尤其熱帶地區公眾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常見的動植物毒素是:
①肉毒毒素(botulinum):可與膽堿能運動神經末梢結合,阻止Ach最小釋放單位的釋放;
②黑寡婦蜘蛛毒液(black widow spider venom):可使Ach大量釋放,引起肌肉收縮,後因Ach耗竭導致肌肉麻痹,蛇和蜱毒液也是眾所周知的動物毒素;
③氯筒箭毒堿(右旋筒箭毒堿,d-tubocurarine)、琥珀酰膽堿(suxamethonium)及十烴季銨(decamethonium):均可與AchR結合,箭毒(curare)是從植物中提取;
④有機磷酸酯(organophosphate):與Ach酯酶不可逆結合,馬拉硫磷(malathion)及對硫磷(parathion)也抑製Ach酯酶;
⑤魚肉毒(ciguatera)及相關毒素:來自攝食某些腰鞭毛蟲(dinoflagellates)的魚類;
⑥梭狀芽孢杆菌(clostridium)。除有機磷酸酯發揮神經毒氣作用,其餘所有毒素作用都是暫時的。
(3)幹擾素-α導致的重症肌無力:用幹擾素-α(IFN-α)治療,可出現自身免疫性重症肌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