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貝納立克次體寄生於細胞的細胞質內,多呈球狀或球杆狀,對物理和化學因素具有較強抵抗力,50℃至少存活30min,經60~70℃ 15~30min才能滅活,在-70℃及冷凍幹燥後可長期保存,在汙染的土壤中能存活數月至1年,所以吸入汙染土壤形成的氣溶膠很易使人致病。貝納立克次體具有相的變異。動物或蜱體內新分離的病原體屬第1相。經雞胚傳代後成為第2相,也隻有第2相能與恢複期和早期血清標本發生補體結合反應。貝納立克次體對豚鼠、田鼠和雞胚均有致病性,其中豚鼠為最常用的實驗動物。
(二)發病機製
貝納立克次體侵入機體後,先在局部單核細胞內生長繁殖,繼而進入血液循環形成立克次體血症,並累及小血管和向心、肝、肺、腎、腦等髒器播散形成炎症。個別病例由於病情嚴重死亡,經屍檢證實,肺部病變為彌漫性以大葉分布的炎症浸潤,與肺炎球菌肺炎的大葉性肺實變相似,隻是肺泡滲出液內富含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纖維蛋白素,僅含少量中性粒細胞和紅細胞,可區別於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細菌性肺炎。肺泡滲出液內還含有肺泡巨噬細胞(alveolar macrophage)。在肺泡巨噬細胞內可見到貝納立克次體。組織切片顯示,立克次體主要存在於侵害細胞的空泡及細胞質內,若用熒光素標記抗體經免疫組化方法則更利於清楚觀察。由於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的浸潤,可見肺泡壁增厚、充血水腫及肺泡間隔壞死等改變。細支氣管黏膜也可出現壞死及炎性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