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NTM以前曾命名為副結核杆菌、假性結核菌、無名分枝杆菌、未分類分枝杆菌、野種分枝杆菌、機會性分枝杆菌、非典型抗酸杆菌等。NTM迄今已發現有100多種,其中37種已見致病病例的報道。根據伯傑係統細菌學手冊(Berg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將NTM分為快速生長型和緩慢生長型兩大類,其中經國際細菌命名委員會審定的42種。NTM廣泛分布於自然界的土壤、塵埃、流水和生牛奶中。顯微鏡下NTM形態與結核杆菌相似,抗酸染色呈紅色,但在培養、生化特性與結核杆菌不同。可根據NTM在固體培養基上的生長速度與光線對其產生色素的影響,Runyon分類法則將其分為以下四個群:Ⅰ群為光產色菌(photochromogen),有堪薩斯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猿分枝杆菌及亞洲分枝杆菌等,其中前兩種為致病菌。Ⅱ群為暗產色菌(scotochromogen),有瘰鬁分枝杆菌、蘇加分枝杆菌、戈登分枝杆菌、蟾蜍分枝杆菌。Ⅲ群為不產色菌(achromatic mycobaterium) ,有鳥分枝杆菌複合群(M.avium complex,MAIC)、胞內分枝杆菌、潰瘍分枝杆菌、瑪爾摩分枝杆菌、嗜血分枝杆菌(M.hemophilum)、土地分枝杆菌。Ⅳ群為快速生長菌(rapid grower),有偶發分枝杆菌、龜分枝杆菌、膿腫分枝杆菌、恥垢分枝杆菌等。
二、發病機製
NTM是否有致病性可用抗煮沸試驗加以鑒別。非致病株煮沸1min即失去抗酸性,而致病株能耐10min,甚至高壓滅菌亦不失去抗酸性。結核分枝杆菌和非結核性分枝杆菌的鑒別,除熱觸酶試驗外,可將菌苔置含鹽水小滴的玻片上研磨,前者不易乳化而後者容易乳化。NTM是一類環境微生物,即便是具有致病性者也僅是條件致病菌。健康人呼吸道可以有NTM寄殖,當口腔和呼吸道衛生狀況改善後便可消失。NTM的致病性可能與細菌在組織細胞內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有關。
三、耐藥性
NTM細胞表麵的高疏水性及細胞壁通透屏障是其廣譜耐藥的生理基礎,也是有效化療的障礙。NTM對大多數抗結核藥物有耐藥性。其耐藥機製主要體現在細菌的藥物靶位點基因變異方麵:耐INH主要與產生編碼過氧化物-過氧化氫酶的kat G基因突變有關,也有少部分與編碼烷基過氧化物酶的ahp C基因與編碼Ⅳ-乙酰基轉移酶的Nat基因突變有關。耐RFP與編碼RNA多聚酶β亞單位的rpo B基因507~533點發生突變有關。耐SM與編碼核糖體蛋白S12的rps L基因發生突變,使16S rRNA結構改變有關。耐EMB與編碼阿拉伯糖轉移酶的emb B基因發生突變有關。耐吡嗪酰胺(PZA)與編碼吡嗪酰胺酶的pnc A基因突變有關。耐氟喹諾酮類藥物與DNA旋轉酶中A亞單位的gyr A、lfrA基因發生突變有關。
四、病理改變
NTM病的病理改變與結核病相似。由於NTM致病力較弱,其病變在程度上相應較輕。但不同部位不同類型和不同宿主的NTM病病理變化可能存在一定差異。NTM肺病空洞很常見,多表現為多發性或多房性薄壁空洞,胸膜很少累及,病理改變常為非特異性炎症,但有大量NTM病原體存在。皮膚軟組織NTM病若為膿腫分枝杆菌引起則表現肉芽腫性病變和非特異性化膿性炎症。NTM引起肉芽腫可分為三種:①化膿性結核樣變,占70%;②典型“結核樣”肉芽腫,占59.7%;③不典型結核樣肉芽腫,占28%。播散性NTM病可在多處骨骼見到主要由中性粒細胞形成的病變,其中有較多抗酸杆菌,偶爾骨髓中有大量細菌繁殖,其他髒器則見萎縮性肉芽腫和少數抗酸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