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1.黏多糖貯積症Ⅰ型(Hurler綜合征)
為帶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是由於α-L-艾杜糖酶(α-L-iduronidase)缺乏所致,可分為3個亞型:
(1)Hurler綜合征:即MPSIH型。
(2)Scheie綜合征即MPS-IS型,亦即7大類中原Ⅴ型(MPS-Ⅴ型)。
(3)Hurler-Sheie綜合征,其改變介於前兩型之間。
2.黏多糖貯積症Ⅱ型(Hunter綜合征)
為伴性(X)連鎖遺傳性疾病,僅見於男性,由於體內缺乏艾杜糖醛酸硫酸酶而患病,臨床表現與X線檢查同MPS-1,但其臨床進展慢於前者,臨床表現輕於前者,該型根據臨床表現輕重,又分2個亞型是:①MPSⅡA,又稱重症型;②MPSⅡB,又稱輕症型。
3.黏多糖貯積症Ⅲ型(Sanfilippo綜合征)
舊稱營養不良性智力發育不全(polydystrophic oligophrenia),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體內多種酶缺乏,特征性臨床表現為進行性智力低下,其他如麵貌、身材改變,嚴重程度不一。根據缺乏酶的不同和臨床表現的差異等,又可分4個亞型,即MPSⅢA、MPSⅢB、MPSⅢC和MPSⅢD。
4.黏多糖貯積症Ⅳ型(Morquio綜合征)
為較多見的黏多糖貯積症,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臨床表現較獨特。本型分2個亞型:
(1)MPSⅣA型,其相關缺乏酶為N-乙酰-半乳糖氨糖-6-硫酸鹽硫酸酯酶(N-acetyl-galactosamine-6-sulfate sulfatase)。
(2)MPSⅣB型,缺乏酶為β-半乳糖苷酶(bata-galactosidase)。該2個亞型,臨床表現嚴重程度上可差異較大,通常A型病情較嚴重。
5.黏多糖貯積症Ⅴ型
現認為該型即為黏多糖貯積症Ⅰ型的Seheie型,與Hrular綜合征不同之處表現為無嚴重的角膜混濁,且混濁為周邊性,患者智力正常,身材正常或稍矮,壽命基本正常,但有多毛,關節強直。背柱、頭顱X線示僅有輕微改變。
6.黏多糖貯積症Ⅵ型(Maroteaux-Lamy綜合征)
或稱芳基硫酸酯酶B缺乏症(anglsulfatase B deficiency)。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缺乏酶即為芳基硫酸酯酶。本型與Hurler綜合征基本相似,但智力正常,與Hurler不同者為部分病人尚有骨骺,尤其是股骨頭骺後缺血壞死樣改變可存在。該症預後較MPSⅠ綜合征壽命長。與Hurler鑒別診斷主要根據壽限較長,智力基本正常,及骨骺可存在Hurler尿中硫酸皮膚素及硫酸肝素均增多,而Ⅵ型僅後者增多。在缺乏酶方麵Ⅰ型缺α-L-艾杜糖醛酶,Ⅵ型缺芳基硫酸酯酶B。
7.黏多糖貯積症Ⅶ型(Sly綜合征)
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極罕見,患者缺乏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患者嬰兒期即見身材矮小,智力遲鈍,雞胸,背柱側彎等。本症分重症和輕症2個亞型,前者發病早,並有關節攣縮,後者發病晚,常有股骨頭缺血壞死樣改變。
二、發病機製
除MPSⅡ型呈X連鎖隱性遺傳外,其餘各型的遺傳方式均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有缺陷的基因定位於常染色體上,且隻有純合子基因型才會發病。在父母均為雜合子的子女中,其基因突變與正常的幾率均為25%,其餘50%均為雜合子基因攜帶者。由於MPSⅡ型的缺陷基因位於性染色體X上,因此隻有男性才患病,女性均為基因攜帶者,子代中男性患病以及女性成為攜帶者的幾率各為50%。
目前已證實的基因突變種類繁多,且不同人群之間的差異較大。
黏多糖包括4-硫酸軟骨素、6-硫酸軟骨素、硫酸軟骨素、硫酸類肝素、硫酸角質素、肝素及透明質酸等成分,為角膜、軟骨、骨骼、皮膚、筋膜、心瓣膜和血管結締組織的結構成分。MPSⅠ型的α-艾杜糖醛酸酶缺乏、MPSⅡ型的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缺乏以及MPSⅦ型的β-葡萄糖醛酸酶缺乏,均導致硫酸軟骨素和硫酸類肝素的降解受阻。MPSⅢ型的各種酶缺乏均可引起硫酸類肝素的降解障礙。MPSⅣ型的β-半乳糖苷酶缺乏主要影響硫酸角質素的降解。MPSⅥ型的酰基硫酸酯酶B缺乏主要使硫酸軟骨素的降解受阻。不能降解的各種黏多糖成分在體內大量積蓄,並沉積於上述各組織中,引起器官損害及功能障礙。同時,過多的黏多糖可從尿液中不斷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