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貯積症症狀
大多數患兒出生時正常,1歲以內的生長與發育亦基本正常。發病年齡因黏多糖增多症的類型不同而各有差異。初發症狀多為耳部感染、流涕和感冒等。
雖然各型黏多糖增多症的病程進展與病情嚴重程度差異較大,但患兒在臨床表現方麵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如:身材矮小、特殊麵容及骨骼係統異常等。多數患兒都有關節改變和活動受限。多器官受累見於所有的患兒。部分患兒有角膜混濁,並可因此而導致視力障礙甚至失明。肝脾腫大以及心血管受累較為常見。部分患兒可有智力發育進行性遲緩,臍疝和腹股溝疝,生長緩慢,腦積水,皮膚增厚,毛發增多,慢性流涕,耳部反複感染,並可致聽力損害等。
1.黏多糖貯積症Ⅰ型
雖然黏多糖貯積症Ⅰ有3種亞型,但均為同一種酶缺乏,隻是酶缺乏的程度不同而已。其中以Hurler綜合征較常見,臨床表現最為嚴重,Scheie綜合征的症狀出現時間較晚,病情最輕,而Hurler-Scheie綜合征則介於二者之間。
一般出生時表現正常。6個月~1歲後患兒逐漸出現生長緩慢,表情淡漠,反應遲鈍,智力低下,語言幼稚甚至白癡。大頭,前額突出呈舟狀,眼距增寬,鼻梁塌陷或扁平,鼻孔增大,唇厚並外翻,張口,舌大且常伸於口外,牙齒小且無光澤,齒列稀疏、不齊。角膜混濁常見,嚴重者可致失明。常發生中耳炎,並導致聽力下降甚至耳聾。心瓣膜及腱索受累可引起心髒增大與心功能不全。支氣管軟骨病變可致呼吸道狹窄,容易並發感染。腹部膨隆,肝脾腫大,多有腹股溝疝或臍疝,可有腹瀉或便秘。毛發濃密、粗黑。短頸,聳肩,四肢及軀幹短小,脊柱後凸,呈弓形駝背。多數關節呈屈曲狀強直,活動受限,常有膝、踝外翻和扁平足等畸形。掌、指粗短,可出現腕管綜合征。Hurler綜合征患者常於兒童期死亡,Scheie綜合征及Hurler-Scheie綜合征可存活至成年。
2.黏多糖貯積症Ⅱ型
較為少見。根據病情的輕重分為A、B 2種亞型,其中A型的病情較重。患者全部為男性,多於2~6歲起病。臨床表現與Hurler綜合征相似,但出現時間較晚,進展較緩慢。智力低下與身材矮小不如Hurler綜合征嚴重。病情嚴重者從幼兒期開始即有色素性視網膜炎和視盤水腫,但無角膜混濁。聽力呈進行性損害,最終發展為耳聾。骨骼畸形較輕微。心髒受累較常見,主要表現為心瓣膜病變、冠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多數有阻塞性呼吸暫停綜合征,肝脾腫大,腹瀉或便秘。患者常於15歲前死亡。B型患者病情較輕,有的聽力和角膜可均正常,亦無骨骼畸形。
3.黏多糖貯積症Ⅲ型
臨床上極為少見。雖然本型可有4種不同的酶缺乏,但其臨床表現非常相似,主要為進行性的智力減退,其中以黏多糖貯積症ⅢA型的臨床進展較快。一般4~5歲以前智力正常,其後逐漸出現反應遲鈍,智力低下,呈進行性加重。嚴重者2~3歲即可有智力低下。多有毛發增多。其他方麵的改變如特殊麵容、身材矮小及骨骼畸形等均不嚴重,甚至可以基本正常。通常有聽力損害,但無角膜混濁。一般不累及心髒。無腹外疝,肝脾可有輕度腫大。身材稍矮或基本正常,極少數可表現為身材矮小。可有關節活動受限,甚至有關節強直,手及其他關節可有屈曲畸形。
4.黏多糖貯積症Ⅳ型
突出的表現為生長遲緩,一般成年後身高不超過160cm。麵容及智力正常。學步較晚,行走時步態蹣跚不穩。短頸、聳肩。出牙時間較晚,牙列不整齊,牙齒缺乏光澤。角膜混濁可早在兒童期開始出現。聽力呈進行性損害。常無心髒受累。肝脾輕度腫大,無腹外疝。骨骼畸形包括雞胸、駝背、膝外翻、扁平足及關節屈曲攣縮等畸形,並有明顯關節鬆弛,但無關節強直。可發生頸椎半脫位,引起脊髓壓迫症狀。多數患者可存活20~30歲。
5.黏多糖貯積症Ⅴ型
現認為該型即為黏多糖貯積症Ⅰ型的Seheie型,與Hrular綜合征不同之處表現為無嚴重的角膜混濁,且混濁為周邊性,患者智力正常,身材正常或稍矮,壽命基本正常,但有多毛,關節強直。背柱、頭顱X線示僅有輕微改變。
6.黏多糖貯積症Ⅵ型
極為罕見。臨床表現與黏多糖貯積症Ⅰ型相似,但患者的智力正常。一般從2~3歲開始出現生長遲緩。顱骨縫閉合較早,可出現腦積水,並引起顱高壓症狀和痙攣性偏癱。角膜混濁出現較早,有進行性聽力損害,嚴重者有失明和耳聾。心髒瓣膜病變、肝脾腫大及腹股溝疝等均較為常見。骨骼畸形亦類似於MPSⅠ型,但相對較輕,通常上肢長骨受累較下肢嚴重。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可有輕度關節強直。多數患者壽命不超過10歲。
7.黏多糖貯積症Ⅶ型
極罕見。特殊麵容在出生後不久即開始逐漸出現。一般智力正常,角膜混濁及聽力損害較常見。多有肝脾腫大,通常不累及心髒,無腹外疝。上肢較短,骨骼發育不良,可有雞胸、膝外翻等骨骼畸形。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和X線、CT、磁共振、B超、產前檢查等手段可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