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原發性:
經呼吸道吸入帶炭疽芽胞的塵埃、氣溶膠、粉塵顆粒、飛沫等而致病。病原菌借其莢膜的保護,首先在局部繁殖,產生大量毒素,導致肺部發生出血性浸潤、壞死和嚴重水腫,形成原發性肺炭疽。
繼發性:
因接觸被炭疽杆菌汙染的皮毛、土壤等導致皮膚炭疽或食用了被炭疽杆菌汙染的乳、肉等食物經消化道傳染,導致腸炭疽。
不管哪一種類型的炭疽,沒有得到正確的治療,都會發展成敗血症炭疽或肺炭疽,很容易引起死亡,還有可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致病菌經淋巴管或血循環擴散,形成敗血症和繼發性各型炭疽。炭疽毒素損傷微血管內膜,可引起彌漫性出血,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和感染性休克。宿主對內髒炭疽感染因缺乏免疫應答,病變迅速進展,常可致死。
傳染源
主要為患病的食草動物,如牛、羊、馬、駱駝等,其次是豬和狗,炭疽杆菌的特點是可以形成孢子結構,這種保護性的孢囊可以使這種細菌具備在自然界長期生存的能力。它存在於土壤裏,食草動物如牛羊等,進食時很容易把土壤中細菌的芽孢吸入呼吸道,造成全身性的感染。人直接或間接接觸其分泌物及排泄物或吃動物的肉可感染。炭疽病人的痰、糞便及病灶滲出物具有傳染性。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見於農牧民、屠宰、皮毛加工,獸醫及實驗室人員。發病與否與人體的抵抗力有密切關係。
(二)發病機製
炭疽杆菌的致病主要與其毒素中各組分的協同作用有關。炭疽毒素可直接損傷微血管的內皮細胞,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導致有效血容量不足;加之急性感染時一些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增加,從而使小血管擴張,加重血管通透性,減少組織灌注量;又由於毒素損傷血管內膜,激活內凝血係統及釋放組織凝血活酶物質,血液呈高凝狀態。此外,炭疽杆菌本身可堵塞毛細血管,使組織缺氧缺血和微循環內血栓形成。肺炭疽為出血性小葉性肺炎,支氣管、縱隔淋巴結腫大,並有出血性浸潤、胸膜、心包常受累,可有壞死出血性縱隔炎。
肺型炭疽的致死率之所以比皮膚型炭疽高得多,主要是因為炭疽杆菌在被吸入人體後,肺部並沒有引發與皮膚型炭疽類似的防禦機製。肺部嗜中性粒細胞的數量較少,不足以將炭疽孢子扼殺在“繈褓”之中,而炭疽孢子在迅速成長並散播開來,在人體內肆虐,最終奪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