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毛孢子菌屬真菌學分類為有絲孢子菌,屬於擔子菌門,係統發生與隱球菌屬相近。實際上,包括了一個異質性的群體,多數毛孢子菌能同化多數碳源和氮源,使傳統營養實驗難於鑒別。毛孢子菌的生態學特征為既可見於環境中腐物寄生於水和植物中,也可分離於人體的特定部位(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膚)。最近通過形態、在細胞壁中存在木糖,超微結構、免疫學特性、生理生化、輔酶Q係統、DNA-DNA雜交和部分26SrRNA序列分析,將本菌屬重新劃分為17個菌種和5個變種。其中有6種致病性菌:
1.卵圓形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ovoides),可引起淺部真菌病即白毛結節和皮膚損害。
2.墨毛孢子菌(T.inkin),主要分離自人體腹股溝區和肛門,可引起陰毛的白毛結節,也有兩例引起係統性真菌病的報道,即心內膜炎和腹膜炎。
3.T.asahii(包括三個變種,即var.asahii、var.coremiformis和var.faecalis),多數分離自內源性免疫缺陷患者,也可分離自肝炎患者的血液中,或引起皮膚損害,也有引起被哺乳動物白毛結節的報道。
4.類星形毛孢子菌(T.Asteroides)可引起皮膚損害。
5.皮膚毛孢子菌(T.cutaneum)引起皮膚損害和腋毛毛結節病及變應性應。
6.黏膜毛孢子菌(T.mucoides),多數分離自內源性免疫缺陷患者,也可見於陰毛白毛結節病,最近也有分離自甲真菌病的報道。但目前亦有人仍以白吉利毛孢子菌代表這一屬的所有病原菌。
二、發病機製
淺表感染,又稱為白毛結節,為白色、棕黑色或綠色顆粒狀紡錘狀小結節,包圍毛幹並呈不規則散在分布。有時結節可以融合成團塊。某些具有遺傳素質的患者可與毛孢子菌的抗原發生反應而導致肺炎。侵襲性毛孢子菌病主要見於免疫缺陷患者。約90%的患者見中性粒白細胞減少,通常為惡性血液係統腫瘤。皮膚損害是第三位常見病變,可反映感染播散情況。表現為背部及四肢的紅斑性丘疹,有時可伴水皰。丘疹逐漸發展為中央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