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硬纖維瘤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明了,可能與下述因素有關。
1.腹壁損傷
國內外大多數學者認為腹壁損傷是導致本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筆者統計近年來國內5組175例腹壁硬纖維瘤,其中有妊娠、分娩史者152例(86.9%),有手術和傷史者35例(24.8%)。腹壁損傷導致發生硬纖維瘤的機製不清,可能與肌纖維破壞、局部出血、血腫修複過程中發生異常增生有關,也有學者認為與肌肉纖維破壞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有關。但損傷因素不能解釋男性、無妊娠生育、無手術史或外傷史的病人發生腹壁硬纖維瘤的病因。腹壁損傷的常見原因有:
(1)手術:手術直接切斷腹壁肌肉或分離牽拉導致肌肉撕裂出血。
(2)腹部鈍挫傷:造成肌纖維破壞,局部出血或形成血腫。
(3)妊娠:因腹肌長期受到過度牽拉可造成腹壁慢性損傷,分娩時腹肌持續而劇烈地收縮,可造成肌纖維破壞、斷裂和肌纖維間出血。
2.內分泌失調
近年的臨床觀察和實驗表明,本病可能與女性激素平衡失調有關。其依據為:
(1)本病多見於18~36歲生育期的女性,常在分娩後數年發生,絕經後發病者少。
(2)本病經卵巢放療去勢或者進入絕經期後,腫瘤有逐漸自行消退的特點。
(3)少數病例應用雌激素受體拮抗劑(如他莫昔芬)治療有一定療效。
(4)動物實驗證明,雌激素可誘發此瘤的形成。Brasfield等在大白兔的腹壁肌層內多次注射雌激素,結果導致了試驗動物腹壁硬纖維瘤的發生,應用睾酮、孕酮可抑製腫瘤的發展。
(5)硬纖維瘤的標本中可檢測到雌激素受體。
3.遺傳因素
早在1923年Nichols就發現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id polyposis)的患者易患硬纖維瘤,Hizawa等報道在診斷為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病的49例患者中,有6例確診合並侵襲性纖維瘤病。另有統計結果顯示,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病患者硬纖維瘤發生率高達8%~38%,高於正常人群8~52倍。鑒於本病常同時伴有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病,而且自新生兒期就可發病或同胞同患本病等情況,有學者提出硬纖維瘤的發病可能與遺傳有關。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在一些散發和與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病有關的硬纖維瘤中,瘤組織內可檢測到APC基因的5q缺失、第15外顯子發生突變等異常。現已知APC基因能調節B鏈蛋白的表達,而後者則是細胞膜具有黏附連接功能的蛋白成員,並且作為Wingless信號傳導的中介體在細胞核內與轉錄因子結合、激活基因轉錄。WntAPC-β鏈蛋白通路中兩中介體突變顯示,β鏈蛋白的穩定在硬纖維瘤的發病中起關鍵作用。實驗發現,切斷APC基因,在其1526密碼子中插入一337個堿基對的AluⅠ序列,使之突變並提高硬纖維瘤細胞β鏈蛋白水平,有助於硬纖維瘤細胞的增殖。另有實驗發現,雖硬纖維瘤細胞內含有高水平的β-鏈蛋白,而β鏈mRNA表達水平則正常,與周圍正常組織相同,提示瘤組織內β-鏈蛋白的降解率較正常組織減低,亦是β鏈蛋白水平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上研究表明,APC基因的缺失和突變,瘤組織內β-鏈蛋白高水平表達和降解率減低所致的β鏈蛋白高水平及其在激活轉錄因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導致或促進本病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通過原位雜交和免疫熒光檢查發現,硬纖維瘤細胞中存有C-sis基因高表達,該基因能促進血小板衍生性生長因子R的產生,而血小板衍生性生長因子R則具有促進硬纖維瘤細胞及其周圍纖維細胞有絲分裂的作用。
二、發病機製
組織病理示硬纖維瘤大小不等,沒有包膜,邊緣不規則,向周圍組織呈浸潤性生長而界限不清,常為“分葉”狀的腫塊。切麵質地韌如橡皮,呈灰白色,纖維束呈編織條索狀排列,侵犯周圍組織(如肌肉、脂肪)。被侵犯的肌肉可出現萎縮變性。瘤組織可浸潤血管、神經並破壞這些組織。偶見惡變為低度惡性的纖維肉瘤。
鏡下所見:腫瘤由分化良好的成纖維細胞增生和膠原纖維構成,成纖維細胞及纖維之間往往呈波浪狀交錯排列,膠原纖維穿插於細胞之間。不同腫瘤或同一腫瘤的不同區域細胞與纖維比例差異很大,有的纖維少而膠原多,有的細胞多而膠原少,但其量比分化好的纖維肉瘤多。增生的成纖維細胞較肥大,淡染,境界清楚,呈束狀排列,無異型性;細胞核呈長形,染色質呈點彩狀,有小核仁,可見核分裂象,但無病理性核分裂象。
部分病例可見瘤組織與周圍肌肉組織粘連,有的細胞生長較活躍,有的呈玻璃樣變,有的位於脂肪及肌肉間呈侵襲性生長,肌纖維組織被分隔成小島狀,發生萎縮變性,並可見多核的肌肉巨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