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繼發性腹膜炎常見原因有:腹腔髒器的急性炎症,如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婦女生殖器官化膿性炎症或產後感染、絞窄性腸梗阻、腸係膜血管血栓形成引起腸壞死、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引起的化學性腹膜炎繼發感染等,其中急性闌尾炎最多見,約占40%。
1.急性穿孔
在原有病變的基礎上發生急性空腔髒器穿孔,如胃十二指腸潰瘍、闌尾炎、膽囊炎、傷寒、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腸阿米巴病、潰瘍性結腸炎、梅克爾憩室及胃腸道腫瘤壞死穿孔等。
2.內髒破裂
腹部鈍性或穿透性外傷可引起胃腸道、膽道及膀胱破裂,胃液、膽汁或尿液外漏對腹膜是化學性刺激,以後可繼發感染;糞液外漏,汙染腹腔,導致嚴重的化膿性腹膜炎。
3.手術汙染
常因操作不慎而引起,使原有腹腔內感染灶擴散,或腸道、膽道、胰管或輸尿管損傷,內容物外溢,或術後發生腸瘺、吻合口瘺、膽胰瘺及膽囊切除術誤傷肝外膽管而引起。
二、發病機製
引起腹膜炎的細菌多係消化道的常駐細菌,最常見為大腸埃希杆菌,其次為糞鏈球菌、腸球菌、變形杆菌、銅綠假單胞菌以及厭氧菌等,故多係混合感染。葡萄球菌是手術汙染引起腹膜炎的主要病原菌。
在腹膜炎的初期,腹膜受細菌侵犯或消化液刺激後,一方麵動員機體的防禦功能,對細菌及其毒素開始進行拮抗,大量漿液性滲出液能稀釋腹腔內毒素,其中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及補體能產生殺菌作用,同時滲出液中的纖維蛋白沉積後與周圍器官和網膜粘連從而阻止感染的擴散;另一方麵,胃腸道穿孔流出的胃液、膽汁、實質髒器破裂的血液和壞死的髒器組織對細菌感染起到輔助作用。隨著炎症反應不斷加劇,大量中性粒細胞死亡,組織壞死,細菌和纖維蛋白凝固,滲出液逐漸由清變濁或為膿性。膿液的特性和細菌的種類有關,大腸埃希杆菌及厭氧脆弱類杆菌等混合感染,膿液多呈黃綠色,稠厚;若具有糞樣特殊臭味,為厭氧菌感染的特征。
年輕體壯者,抗病能力強,如致病菌毒力弱,病變損害輕則可局限化而成為局限性腹膜炎;年老體弱,病變嚴重,進入腹腔的細菌或胃腸液多或治療不當,在抗病能力低弱情況下感染可迅速擴散,以致形成持續性彌漫性腹膜炎。前者趨於自愈或形成局限性膿腫,可經手術引流、抗生素等治療而被清除,或通過機體的修補過程而被吸收代以纖維化,最終引起壁腹膜、腸襻、網膜之間的粘連,可有機械性腸梗阻的後患;後者多趨於惡化,繼續產生大量膿液,腸管浸在膿性滲液中,呈充血水腫,蠕動減少甚至停止,形成麻痹性腸梗阻。細菌產生的毒素被腹膜吸收引起毒血症,細菌進入血液循環發生敗血症,此時,腹膜嚴重充血,廣泛水腫,滲出大量液體,一部分滲至腹膜的四周間隙包括腸係膜;一部分滲至遊離腹腔內,其量可達每天4~6L,造成患者大量水、電解質和蛋白流失,導致明顯低血容量。腹膜炎引起的發熱、嘔吐、腸麻痹、腸腔內積液等,更加重患者的低血容量,影響正常血液循環和呼吸的氣體交換,成為臨床上心率快、血壓低、呼吸快、血氧分壓低和酸中毒的基礎。急性腹膜炎因短時間內腹腔大量滲液和內毒素血症,出現低血容量和內髒血管收縮引起腸道缺血和腸黏膜損害、肝血流量減少影響庫普弗細胞功能,導致腸內細菌和內毒素移位,是發生多器官係統功能衰竭的根源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