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有多種學說解釋其致病原因。
(1)消化道再管道化學說 在胚胎早期再管道化時,腔內空泡融合,如有一部分空泡未與腸腔完全融合,可發展成為重複腸道。
(2)胎兒期腸憩室殘留學說 在胚胎早期消化道出現許多憩室樣外袋,以小腸的遠端最多見,正常時憩室逐漸退化而消失,如發育過程中未退化或有殘留,則發展成囊狀物的重複畸形。
(3)脊索的發育障礙學說 胚胎第三周形成脊索時,因內胚層與外胚層間發生粘連,致使神經管與腸管分離障礙,由於內胚層被牽拉而發生憩室狀突起,當內胚層發育為腸管時,此突起發展為各種形態的重複消化道。
(4)血管學說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支持此學說,認為是胎兒腸道發育完成後,發生缺血性梗塞病變,而導致腸閉鎖、腸狹窄及短小腸。壞死殘留的腸管斷片經受附近血管的營養,再自身發育可形成腸重複畸形。臨床上亦支持此解釋,腸重複症伴有腸閉鎖或狹窄、短小腸的病例。
總之,一般認為其發病機理為多源性,不同部位與形態的畸形,可能由不同的病因引起。
病理類型頗為複雜,臨床上可分為球狀型和管狀型兩類。
(1)球狀型 約占80%,為一種球形或橢圓形囊腫,大小不定,緊密附著消化道的一側,內有分泌物積聚,並隨分泌的增多而逐漸增大。其中一種位於腸壁肌層內或粘膜下,向腸腔內突出,稱為腸管內型,多見於回盲瓣附近,早期即可發生腸腔內梗阻。另一種貼附在腸壁上向外突出,稱為腸管外型,早期無梗阻症狀,隨著囊性腫塊的增長而壓迫腸管或引起腸扭轉時,也可發生腸梗阻。
(2)管狀型 腸道呈並列的雙腔管道,其長度可自數厘米至數十厘米,甚至伸延整個結腸。有完全正常的腸壁結構。多數與附著的腸道有交通口相通,以遠端居多,如隻有近端與正常腸管相通,則遠端腸腔常積液而膨大。亦有呈囊袋狀與腸腔不相通者。亦有呈長憩室狀,可從腸係膜內向外伸向任何部位。亦有少數管狀型可具有獨自的腸係膜和血液供應。另有一種起源於十二指腸或空腸,經腹腔穿過橫膈伸入胸腔,甚至可達頸部,稱胸腹腔內重複畸形。
重複消化道的管壁在組織學上與正常消化道結構相似,具有完整的平滑肌層和粘膜,腸壁緊密附著在消化道的一側,與正常的腸壁有共同的漿膜層,具有共同的血液供應,因而不能剝離。其粘膜可以是迷生的消化道粘膜,若為胃粘膜或胰腺組織時,則易引起消化性潰瘍而有出血及穿孔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