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網膜囊疝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1.小網膜囊與腹腔之間存在著正常或異常的裂孔,是小網膜囊疝的解剖基礎,如Winslow孔過大,小腸係膜或橫結腸係膜發育異常出現局部薄弱或缺損等。
2.腸管的遊動度過大 腸管的遊動度過大是其能通過小網膜裂孔而發內疝的又一重要條件。常見導致腸管的遊動度過大的原因有:
(1)小腸係膜過長。通常腹腔內遊動度比較大的腸管是小腸,在係膜過長的情況下,其異常活動度必將加大,因此臨床上疝入的髒器多係小腸。
(2)先天性腸旋轉不良:腸旋轉不良可同時伴隨中腸固定不良,成為發生腹內疝重要原因。
3.腸蠕動異常、腹內壓突然增高 同其他腹內疝一樣,在腸蠕動異常或暴飲暴食後部分腸管重量增加,病人體位突然改變以及腹內壓突然增高等誘因作用下,腸管容易由Winslow孔疝入小網膜囊內而形成小網膜囊疝。
二、發病機製
1.致病過程
小網膜是連於肝門與胃小彎及十二指腸上部之間的雙層腹膜,可分為右側的肝十二指腸韌帶和左側的肝胃韌帶兩部分,網膜囊與大腹腔溝通的惟一通道是網膜孔(Winslow孔)。Winslow孔的前界是肝十二指腸韌帶,後界是覆蓋下腔靜脈前麵的壁腹膜,上界是肝尾狀葉,下界是十二指腸上部,一般可通過1~2指,是小網膜囊疝最易發生部位。如因某種原因導致其過大時,即為腸管的疝入提供了“疝門”。有人認為,Winslow孔過大,能通過或容納超過2個指頭,是形成Winslow孔疝的首要條件。
大網膜是起自胃大彎和十二指腸起始部向下延續的雙層腹膜。在胃大彎下延的雙層大網膜與橫結腸愈著構成胃結腸韌帶;大網膜在臍平麵以下返折上行(形成大網膜的後兩層)至橫結腸並分開將其包繞,繼而形成橫結腸係膜。此兩處在胚胎期發育可因融合不全或大網膜退化,或因局部缺血性病變,出現薄弱區或裂孔,為成為生後腹腔髒器和組織進入小網膜囊提供了病理性通道。
當小腸係膜過長或患有先天性腸旋轉不良時,則腸管的遊動度就會增大,增加了疝入Winslow孔等裂孔的機會。前者以小腸疝入為主,而先天性腸旋轉不良因可同時伴隨中腸固定不良,表現為小腸係膜附著不全、盲腸升結腸遊離、高位盲腸、大網膜附著不全、十二指腸旁隱窩增大等病理改變,故除引起腸扭轉外,亦可致大網膜、右側結腸和橫結腸也可經Winslow孔疝入小網膜囊,尤其是大網膜附著不全、右側結腸下降不全和(或)係膜過長時更容易發生。
小網膜疝的疝環的前壁為肝十二指腸韌帶,內有膽總管、門靜脈和肝動脈,後方有下腔靜脈和脊柱。此結構強韌而擴張性小,很容易壓迫通過疝環的腸管,使之難回複,易導致疝內容物的嵌頓和絞窄。
2.病理分型
依據腸襻疝突入小網膜囊的路徑不同,可有4型。
(1)Winslow孔疝:腹腔髒器經Winslow孔進入小網膜囊即為Winslow孔疝,亦稱小網膜孔疝。本病最早由Blandin(1834)報道,據統計占所有疝的0.08%、內疝的8%。臨床極罕見,男性多見,疝內容物63%為小腸,30%為末端回腸和(或)盲腸,7%為橫結腸,極少數為膽囊和大網膜。複習文獻,國內僅報道2例。因無特異性表現,患者在術前確診或懷疑本病的低於10%,病死率高達49%。
(2)橫結腸係膜裂孔疝:腸管從橫結腸係膜裂孔疝入小網膜囊內。
(3)肝胃韌帶的裂孔疝:腸管的裂孔疝入小網膜囊內。
(4)胃結腸韌帶裂孔疝:腸管由胃結腸韌帶裂孔疝入小網膜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