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類癌疾病病因
發病機製:
1.病理生理:
在結腸類癌中68%位於右半結腸,其中盲腸占50%。右半結腸與闌尾、空回腸同起源於中腸,其類癌細胞類型65%屬親銀性(argentaffin),35%屬嗜銀性(argyrophil)。親銀和嗜銀細胞區別是:前者分泌5-HT,而嗜銀細胞則分泌另一些功能性的活性物質。因而源於中腸的右半結腸類癌在病程晚期或伴有肝轉移時可產生類癌綜合征,這是由於類癌親銀細胞的5-HT分泌量超過了機體對之降解能力所致,此時血5-HT水平高於正常,在體內5-HT被分解後,24h尿5-羥吲哚乙酸(5-HIAA)量也隨之增高。源於後腸的左半結腸和直腸類癌細胞係非親銀性,不分泌5-HT,故晚期直腸類癌即使伴有肝轉移也不產生類癌綜合征。
1)組織學起源:
結腸類癌的組織發生,多數學者認為來自內胚層的Kulchitsky細胞。按Williams和Sandler分法,結腸類癌歸屬於來源於後腸的亞群。隨著結腸類癌報道逐年增多,其發生部位似乎也超出了內胚層上皮的分布部位,加之瘤細胞胞質內的神經內分泌顆粒存在,以及部分瘤細胞能產生具有功能性的5-羥色胺(這種物質與正常中樞神經係統的神經遞質5-羥色胺的功能無異),因此近期的資料更支持結腸類癌起源於神經內胚層,屬神經內分泌腫瘤。
2)肉眼形態:
結腸類癌多位於黏膜深部,呈球形或扁豆形,向腸腔呈結節狀或息肉狀突起,廣基無蒂,少數有蒂形成。體積較小,直徑一般在1.5cm以下,偶見大於數厘米者。瘤體質較硬,邊界清楚,表麵有正常黏膜覆蓋,少數可出現潰瘍,形成臍凹樣外觀。切麵呈灰黃色或白色,界線清楚。部分病例僅表現為黏膜下局限性增厚,或呈廣基息肉狀向腸腔隆起。結腸類癌可見多發,腫瘤表麵覆蓋的黏膜一般完好,黏膜潰瘍或出血較腺癌少見。直腸類癌多發現象少見,其瘤體直徑常小於1cm,可活動,大於1cm腫瘤常突入腸腔形成蕈狀腫物,伴潰瘍,偶爾發生腸管狹窄,以結節狀和息肉狀多見。
3)組織形態:
結腸癌的細胞形態也有分化高低之別。典型的類癌由分化良好的細胞組成,這種細胞體積較小呈多邊形,卵圓形或低柱狀,胞質量中等,嗜酸性,核圓或卵圓,不深染,位於細胞中央,無明顯核仁,核分裂象少見。核形和細胞外形均較一致,常排列成巢團狀、索帶狀、腺管狀。在1個瘤體中,瘤細胞可以1種排列方式出現,也可以上述3種形式同時存在。電鏡下在瘤細胞胞漿內可找到球形的神經內分泌顆粒。這些神經分泌顆粒有1個位於中央或偏位的不同電子密度和形態的核心,核心周圍有一界膜包繞,核心與界膜之間有不同寬度的空暈。其分泌顆粒的形態和大小變異很大,結腸類癌細胞分泌顆粒的直徑多在100~300nm。
4)組織化學特點:
結腸類癌的病理組織化學檢測方法主要是嗜銀(argyrophil)染色,嗜銀染色胞漿內可見黑色顆粒。不同部位的類癌對銀染反應也有差異,發生於後腸的類癌,細胞胞質顆粒大,圓形且大小一致,部分嗜銀染色陽性。直腸類癌的嗜銀染色大約有55%為陰性,但也有對嗜銀染色呈陽性反應(28%)。
5)免疫組織化學特點:
最敏感的免疫組化標記物是嗜鉻素(chromogranin),該標記物的陽性表達是除組織學形態外診斷類癌的最可靠依據。其他標記物,如神經元特異性烯醇酶(NSE)和角蛋白(cytokeratin)等的陽性表達對診斷類癌均有佐證意義。免疫組化顯示90%的中腸類癌為5-羥色胺陽性,90%的後腸類癌為胰多肽陽性。直腸類癌可顯示cytokeratin、NSE、chromogranin A和synaptophysin陽性。
結腸類癌性質的確定主要依據其生物學行為,而不是組織學形態。大多數結腸類癌盡管生長緩慢,病程較長,但仍具有惡性腫瘤浸潤性生長的特性,癌組織浸潤破壞局部管道壁,侵及周圍組織,侵入淋巴管、血管,形成局部淋巴結甚至遠隔器官的轉移。血液轉移常在肝髒形成轉移灶,其次是肺。轉移率的高低與原發灶大小和原發瘤部位有關。原發瘤<1cm、有完整包膜者,轉移率為15%,>1cm者,50%以上發生轉移,>2cm者幾乎都伴有區域淋巴結和肝內轉移。結腸類癌的轉移率最高,達52%~72%,手術時多有局部淋巴結或肝轉移,預後差;直腸類癌的轉移率為17%~35%。類癌,尤其是分化較好類癌的轉移灶,其生長較其他惡性腫瘤的轉移癌緩慢,即使有轉移者也能存活數年。因此,大多數類癌病例包括已有轉移的病例,手術治療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結腸類癌具有多發或多源性腫瘤的特點,發生率為2%~4.5%,但較小腸類癌的25%~35%為低。Kuiper報道,類癌合並其他部位惡性腫瘤的發生率為29%~47%,遠較其他腫瘤高(5.1%~7%),而合並腫瘤半數以上是在胃腸道。由於並發腫瘤往往較類癌本身有更壞的預後,故存在類癌時,應尋找其他部位是否有惡性腫瘤存在。
2.病理類型:
Williams根據胚胎發生學和血液供應,將胃腸道類癌分為:
①前腸類癌:包括胃,十二指腸1、2段,胰腺;
②中腸類癌:包括十二指腸3、4段,空回腸,闌尾及升結腸;
③後腸類癌:包括左半結腸和直腸。
根據癌細胞對銀染色反應的差異,將類癌分為親銀性及非親銀性2類,前腸類癌細胞產生多種激素,因其量不多,所以臨床上少有症狀。中腸類癌細胞主要分泌5-羥色胺等,其分泌量超越了肝髒的降解能力,尤其是有肝轉移的時候,常常出現類癌綜合征的症狀。後腸的類癌細胞可分泌多種肽類物質,如生長抑素、腦啡肽、P物質等,少有類癌綜合征的表現。
根據病理學類型將類癌分為典型類癌和不典型類癌,不典型類癌為低分化類癌,往往提示更多的惡性行為,典型類癌的預後明顯好於非典型類癌。
結腸類癌的組織學結構可分為4型:
1)腺樣型:
癌細胞呈條索樣相互吻合而圍繞成腺管狀或腺泡狀、菊形團樣、帶狀等,細胞多呈低柱狀。
2)條索型:
癌細胞排列呈實性條索,或呈雙行細胞條索平行排列成飄帶樣,索帶間有較少量的結締組織間隔,間質反應明顯似硬癌。
3)實性團塊型:
癌細胞排列呈由大小一致的多邊形瘤細胞構成的實體巢狀團塊,巢間由少量含有毛細血管的結締組織分隔。
4)混合型:
上述3種類型可任意混合。
3.轉移途徑:
結腸類癌與其他部位類癌的最大不同在於其轉移率很高。在結腸發現的類癌,體積較其他部位為大,報告平均為4.9cm直徑。部分原因為右半結腸腸腔大,不易早期發現。轉移部位以區域淋巴結最多,其次為肝、肺、卵巢。手術時,約60%有局部淋巴結或肝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