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正常腸道發育過程分3個階段:①管腔開通階段,在胚胎初期小腸已形成一個貫通的腸管。②上皮細胞增殖階段,胚胎5~10周時上皮細胞增生繁殖,使腸腔閉塞,形成暫時充實期。③再度腔化階段,胚胎11~12周時完成,閉塞腸管內出現很多空泡,彼此相互融合,使管腔再度溝通。如果胚胎腸管發育在第2或第3個月中發生障礙,某段沒有出現空泡,停留於實質期,或出現空泡但未彼此融合,或融合不全,將形成腸管的閉鎖或狹窄。有人認為胎兒時期腸管血循環障礙,阻礙了小腸正常發育也可產生閉鎖。如臍環收縮太快、胚胎8周前胃腸管為直管狀,以後腸道發育快、腹腔擴大慢,致使小腸變彎曲,腹腔容納不下,突入臍囊內,10~12周腹腔增大,突出的中腸做逆時針方向旋轉,還納入腹腔,還納前臍環收縮,影響該段小腸血液循環,引起萎縮,發展成狹窄或閉鎖。如小腸營養血管異常,有缺損或分支畸形,或發生腸套疊均可致發育不良。
二、發病機製
1.好發部位 先天性十二指腸閉鎖可位於十二指腸的任何部位,但以膽總管、胰管、壺腹附近最多見,病變多在十二指腸第二段壺腹部,一般認為壺腹遠端的病變較近端為多見。
2.病理類型 先天性十二指腸閉鎖常見有4種類型:
(1)盲管型:十二指腸近端終止於異常擴張的盲管,遠端細小並與近端分離,腸管失去其連續性(圖2A)。
(2)索帶型:十二指腸近遠端均盲閉,兩者之間有纖維索帶相連接,此型最為罕見(圖2B)。
(3)盲狀束袋型:十二指腸近遠端雖然相連,但中間有盲狀束袋形成,腸腔不通,且近端與遠端直徑差異甚大(圖2C)。
(4)隔膜型:此型最多見,占十二指腸閉鎖的85%~90%。其特征為腸管保持連續性,但在第2段或第3段的腸腔內有一隔膜,形如蹼狀,可為單個隔膜,也可能為多發性隔膜,多數位於法特乳頭附近,引起不同程度的十二指腸梗阻。隔膜中央或邊緣有一小孔,直徑如探針粗細,食物通過困難。無孔的隔膜則出生後就發生梗阻,孔大的隔膜可無症狀或症狀輕微。Krieg(1937)曾收集十二指腸先天性隔膜病例21例,對其中的18例作了隔膜孔的有無、大小與發病時間的關係的統計,說明隔膜的孔愈大,出現的症狀愈遲。有的在兒童期或成人期始出現症狀。在解剖上雖是不完全性閉塞,但在功能方麵,實際上相當於閉鎖;有時隔膜為完全性,在解剖上也是閉鎖,某些病例隔膜可以脫垂到第3段內。
3.病理改變 閉鎖型者造成完全性梗阻,梗阻近端的十二指腸和胃擴張,可較正常直徑粗幾倍,腸壁肥厚,蠕動力減退;梗阻遠端的十二指腸萎癟細小,在完全性閉鎖病例其腔內沒有氣體,比筷子還細,其壁非常薄。若為有孔隔膜型者造成不完全性梗阻,其梗阻近端腸管肥厚,擴張程度與腸腔狹窄程度及病程長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