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上腺髓質功能亢進病因
引起腎上腺髓質功能亢進的主要原因有嗜鉻細胞瘤、惡性嗜鉻細胞瘤和腎上腺髓質增生。
嗜鉻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有完整包膜,周圍血管豐富怒張。腫瘤一般較大,直徑在2~6cm。約90%發生在腎上腺髓質,其餘10%可發生在腎上腺以外的部位。發生在腎上腺以外的腫瘤,多見於腹膜後主動脈旁,包括嗜鉻體(Zuckerkandl體)。也可在腎髒、腎門、肝門、胰頭附近,脾、腹腔動脈附近,髂血管旁,卵巢、膀胱區。腹腔以外的嗜鉻細胞瘤極少見,如後縱隔脊柱旁,偶見於頸部、顱內及睾丸內。腎上腺嗜鉻細胞瘤90%是單發,雙側或多發占10%。腫瘤一般屬良性(占90%左右),切麵呈桔黃色,常見出血、壞死及囊樣變,血管豐富。間質很少,腫瘤細胞較大,為不規則多角形。胞漿中顆粒較多,與正常腎上腺髓質細胞相似,但較大。鉻酸鹽可使顆粒著色,故稱嗜鉻細胞瘤。約10%的嗜鉻細胞瘤為惡性,但單從組織形態學上有時難以鑒別,其主要表現在其有惡性行為,即腫瘤包膜浸潤,淋巴、肝、骨和肺等髒器的轉移。
極少數病例的臨床表現和生化檢查均符合嗜鉻細胞瘤的診斷,但無腫瘤存在,是腎上腺髓質增生所致。增生的髓質細胞在形態上與正常髓質細胞無區別,僅見整個腎上腺體積較大,腺體飽滿,表麵隆起,髓質層增寬(與皮質比大於1:10)。髓質增生為雙側性病變,但兩側的增生程度可有差異。
臨床表現是由於腫瘤細胞分泌大量兒茶酚胺所致。腎上腺嗜鉻細胞瘤主要分泌腎上腺素。而腎上腺外部位的嗜鉻細胞瘤主要分泌去甲腎上腺素,這是由於異位的腫瘤組織中缺乏甲基轉移酶之故。嗜鉻細胞瘤分泌兒茶酚胺可以是間歇性的也可以是持續性的,從而出現了多變的臨床症狀。
神經母細胞瘤、神經節細胞瘤也可以分泌兒茶酚胺,出現類似嗜鉻細胞瘤的臨床表現。
1964年Pear將廣泛存在於內分泌腺體及其它組織中能產生內分泌多肽等物質的細胞統稱為APUD細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s),這些細胞均起源於神經脊。例如垂體分泌ACTH、促黑色素的細胞,胰島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島素和胃泌素的α,β及δ細胞,消化道分泌胃泌素的G細胞,甲狀腺分泌降鈣素的C細胞,腎上腺髓質的嗜鉻細胞,以及肺支氣管分泌肺血管活性肽的細胞等。當神經脊細胞發育異常時,就可以出現多發性內分泌腺瘤(mu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MEN)。其引起的病症稱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綜合征(MENS)。Wermer認為這是一組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為特征的遺傳性疾病,具有較高的外顯率。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可以分成
①MENⅠ型(Wermer綜合症):
包括甲旁亢,胰島性低血糖,消化道潰瘍(zollinger-Ellison綜合症)。可伴有垂體前葉或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②MENⅡ型(Sipple綜合症):
又可分成Ⅱa型(甲狀腺髓樣癌、嗜鉻細胞瘤)和Ⅱb型(甲狀腺髓樣癌、甲旁亢、嗜鉻細胞瘤、其它多發性神經瘤、粘膜神經瘤、先天性巨結腸)。有人把伴有多發性粘膜神經瘤的Ⅱ型稱之為MENⅢ型。故凡嗜鉻細胞瘤伴有其它內分泌紊亂者應疑及MENSⅡ型可能。MENⅡ型中的甲狀腺髓樣癌起源於甲狀腺腺泡間的C細胞,能大量分泌降鈣素,使血鈣降低,從而刺激甲狀旁腺引起甲狀旁腺增生或腺瘤。故一般認為其甲旁亢是繼發性的。偶爾可產生前列腺素和ACTH,導致腹瀉、脂肪痢及皮質醇症。MENSⅡ型病例的腎上腺嗜鉻細胞瘤大多為雙側性並有惡性傾向。故此類病例應普查有血統關係的家庭其他成員,病人應長期密切隨訪。
一部分嗜鉻細胞瘤有家庭遺傳傾向。其特點是
①其發病年齡比非家庭性的為早。
②雙側發病率高達47%。
③在一個家庭成員中發病的成員,其發病時的年齡和腫瘤部位往往相同。
④常伴有多發性內分泌腫瘤Ⅱ型或神經外胚層發育異常。如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病、結節性硬化症、腦三叉神經多發性血管瘤等,應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