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外傷性脫位:
1、合並齒狀突骨折:
即寰椎連帶著齒狀突骨折一並移位,從樞椎椎體後上角或骨折線後緣測量到寰椎後弓的前緣,此距離為脊髓可占據的有效空間,可據此估計緩衝間隙的狹窄及脊髓受壓的情況。2.單純的寰椎前脫位:不伴有齒狀突骨折的寰樞關節脫位,必有寰樞之間韌帶的廣泛損傷,由於齒狀突的存在,脊髓被夾在齒狀突和寰椎後弓之間,更易受傷。
2、先天性畸形脫位:
枕頸部有發育異常者,外傷後較正常人更易發生寰樞關節急性脫位,多數病例是在少年以後逐漸發生寰樞關節不穩定,常見的兩種:1.分節障礙,表現為枕骨寰椎融合成頸2~3椎體融合;2.齒狀突發育不全。
3、自發性脫位:
成人病例多繼發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兒童則多繼發於頸部深在感染。寰樞椎旋轉固定的實質是陳舊性脫位, Fielding(1977年)把自發出現或輕度外傷後出現的寰樞椎旋轉性半脫位狀態稱為寰樞椎旋轉固定,在以後(1983年)他又稱之為旋轉性移位。
4、病理性脫位:
也為緩慢發生的脫位,與自發性發生脫位的區別在於確有寰椎和/或樞椎的骨質破壞性病變,在我國以寰樞椎結核為多見,也偶見於寰樞椎腫瘤或骨髓炎。
二、發病機理
解剖特點與損傷機製:
寰樞關節包括:
(1)寰樞外側關節,由左、右寰椎下關節麵與樞椎的上關節麵構成;
(2)齒狀突前、後關節,分別位於齒狀突前麵與寰椎前弓的齒凹和齒狀突後麵與寰椎橫韌帶之間,形成兩個滑膜腔。寰樞關節的周圍韌帶及覆膜有寰椎橫韌帶、齒狀突尖韌帶、翼狀韌帶、覆膜及寰椎後弓與樞椎椎弓間的黃韌帶。頭部旋轉運動的90%發生於此關節,它不但運動靈活,且周圍有許多韌帶連接枕骨、寰椎、樞椎及其他頸椎。當頭顱部遭受突然屈曲作用時,頭部的動能大部分集中在橫韌帶上,齒狀突恰在其中央部,形成一種“切割”外力,可造成橫韌帶斷裂。另外造成寰椎爆裂性骨折(Jefferson骨折)的垂直暴力作用,使寰椎側塊和椎弓骨折段分離移位也可造成橫韌帶撕裂。橫韌帶附著於寰椎兩側塊前方附著,並與其前弓共同構成骨纖維結構,包繞並限製齒狀突過度活動,保護寰樞椎穩定,當橫韌帶損傷或斷裂時即可出現寰樞關節的脫位或半脫位。這是一種嚴重損傷,常伴有脊髓損傷,可立即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