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腰綜合征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是由於頸腰椎椎管狹窄致使椎管內組織遭受刺激或壓迫而引發本病。
(二)發病機製
頸腰綜合征的病因是以頸、腰椎共同的病理解剖特點為前提的,因此引起頸、腰部神經損害表現的機製也是一致的,均是由於椎管狹窄致使椎管內組織遭受刺激或壓迫而出現一係列症狀。早期除先累及椎管內的各組韌帶及硬膜囊外,主要是波及竇椎神經,並通過脊神經根反射性地出現椎節局部症狀;後期則由於頸髓及脊神經根,或是馬尾受壓而引起肢體症狀與體征。
當頸椎與腰椎兩者的椎管同時狹窄時,究竟何者先發病呢?作者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病例是先從頸段開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頸段脊髓為實質結構,無退縮餘地,尤其是頸膨大處,其受齒狀韌帶及脊神經根的牽製而相對固定,因此,當後天生長發育過程中稍遇某種退變因素,如髓核突出、椎節鬆動、黃韌帶肥厚等,甚至椎節的鬆動與移位,均可誘使發病。狹窄的下腰椎椎管盡管易於成年後遭受外傷、負荷過重、劇烈運動以及各種退變因素而致矢狀徑進一步狹窄,尤其是椎節的骨質增生與骨刺形成等可引起節段性明顯狹窄,但由於硬膜囊內馬尾神經大多呈遊離狀態,因此其活動度較頸髓明顯為大,且因其富有伸縮性,加之該處椎管的保留間隙較大,所以其臨床隻有在各種因素引起椎節進一步狹窄,包括椎節廣泛增生及骨唇形成,並使椎管代償間隙消失,致壓力達到相應程度,即超過其代償間隙所允許的範圍時方出現症狀。另一方麵,頸髓位於高處,受壓後所產生的症狀不僅涉及範圍廣,且多較嚴重,因而易於最先表現出來。但當頸部病變被診斷及治療後,尤其是對致壓骨行切骨減壓手術後,上肢症狀得到緩解,而下肢症狀仍然存在時,方使腰部問題被突然顯示出來。
本病的發病機製因患者自身體位等不同而有所差異。機體處於靜止狀態下時,狹窄的椎管對其中的脊髓、馬尾或神經根,或是直接構成壓迫,或是通過竇椎神經而反射性地引起症狀,其程度一般較輕。在動力狀態下,前屈由於可使椎管矢狀徑和容量增大而可使症狀緩解;但如果讓脊柱向後仰伸,則由於椎管內有效間隙變小(主要因黃韌帶鬆弛與內陷、脊髓及神經根出現皺褶等改變所致),容易誘發各種症狀。病情嚴重者甚至一般的生理性活動,例如步行、做操等均可由於所支配椎節的脊神經根充血、淤血以及椎管內微循環障礙,包括軟脊膜上的血管網循環障礙,引起缺血性脊神經根炎或缺血性軟脊膜炎等,導致出現一係列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