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暈部瘺管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非哺乳期乳暈區感染乃至形成瘺管的機理尚不一致。Patey推斷與主乳管先天性畸形有關,還有人認為是大乳管的局部感染向外破潰而成,也有人認為係皮膚感染蝕破乳管所致。有作者認為瘺管外口均在乳暈區附近,是因乳暈區皮膚有豐富的皮脂腺、汗腺及多個乳暈腺(一般為5~10個),分泌旺盛,若輸乳導管遠端(即乳暈部)閉鎖再加上局部皮膚的感染而致的引流物不能排出即可發展為本病。
二、發病機製
1.發病機製 乳房是由皮膚、乳腺腺體、支持結締組織和起保護作用的脂肪組織所構成,乳房中央為乳頭,有乳腺導管的開口。乳頭表麵的皮膚薄而細膩,周圍的環形色素沉著區為乳暈。乳暈區有豐富的皮脂腺、汗腺及乳暈腺,但皮下組織較為貧乏。當乳暈腺等發生阻塞引致感染時,病灶內的細菌極易向周圍擴散,侵襲附近的大乳管,使皮下病灶與乳管串通形成瘺管。
2.病理學 Zusks(1951)發現多數瘺管被覆有厚層鱗狀上皮,Patey(1958)觀察到瘺管均係炎性肉芽組織構成,並與乳暈下主導管相通。多數學者認為本病與惡性腫瘤無關。但也有作者報道一些現象如:絕大多數瘺管管壁由慢性炎性肉芽組織構成(包括結核性肉芽腫),僅個別病例被覆有分化良好的複層鱗狀上皮,這與Patey等的觀察基本相同。同時觀察到病灶及周圍組織、導管上皮、腺上皮、肌上皮細胞增生,隨著病程的延長發現增生的細胞的體積與胞漿比例增大,細胞數量與層次增多,核染色變深,細胞核由小圓形變為大圓形,杆狀,核仁顯著。其中導管上皮及肌上皮細胞反應明顯,並有形成導管內乳頭狀瘤及管內癌的傾向。Rueden在研究乳腺導管內癌複習病理資料時,也認為癌是腺小葉及導管上皮增生轉化而來。因此有作者認為:如果瘺管得不到及時治療,在長期炎症的刺激下有惡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