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1.豬帶絛蟲(taenia solium) 又名鏈狀帶絛蟲、豬肉絛蟲、有鉤絛蟲。成蟲與牛帶絛蟲形態上很相似,不同之處在於:蟲體較小,長約2~4m,較薄而透明。頭節近似球形,直徑0.6~1mm,除有4個吸盤外,頂端還具頂突,其上有小鉤25~50個,排列成內外兩圈,內圈的鉤較大,外圈的稍小,故名有鉤絛蟲。鏈體節片數約700~1000節,成節中卵巢分3葉,多一中央小葉;孕節中子宮分支不整齊,每側約7~13支。蟲卵和牛帶絛蟲卵相似。
2.生活史 人是豬帶絛蟲的終宿主,但也可作為其中間宿主。成蟲寄生於人體小腸,頭節深埋於腸黏膜內,孕節常單獨或5~6節相連地從鏈體脫落,隨糞便排出。蟲卵或孕節被豬等中間宿主吞食後,六鉤蚴逸出,鑽入腸壁,經血循環或淋巴係統而到達宿主身體各處,以豬肉內為最多,稱為“米豬肉”或“豆豬肉”。當人誤食生的或未熟的含囊尾蚴的豬肉,囊尾蚴的頭節翻出,吸附於腸壁,約經2~3個月發育為成蟲,壽命可達25年以上。
二、發病機製
1.豬帶絛蟲病 與牛絛蟲病相似。主要是通過機械性損傷,奪取人體營養等危害人體,由於其頭節上具頂突和小鉤,對腸黏膜的損傷較重,甚至有少數穿過腸壁而致腹膜炎的病例。亦有異位寄生於大腿皮下和甲狀腺組織內的報告。
2.囊尾蚴病 俗稱囊蟲病,係豬囊尾蚴寄生人體所致,危害遠較成蟲嚴重。主要因蟲體的機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所致。囊尾蚴在組織內占據一定體積,引起占位性病變,壓迫、破壞局部組織,若在有腔係統則產生梗阻變化;作為異性蛋白,引起局部組織反應和全身反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等。
囊蟲病的危害依囊尾蚴的數量與寄生部位而不同,寄生數目可由一至數千個不等,其大小與形狀隨部位和組織反應強弱而不同,在結締組織和腦室中多呈圓形,約0.5~0.8cm,在肌肉中略伸長,腦底部者可達2.5cm並可呈葡萄樣分支。好發部位依次為皮下組織、肌肉、腦、眼,其次為心、舌、肝、肺、腹膜、上唇、乳房、子宮、神經節鞘、骨等。
3.病理變化 囊尾蚴在機體內引起的病理變化過程可分3個階段:①刺激組織產生細胞浸潤:以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巨細胞為主;②纖維化:可見纖維細胞、上皮細胞、多核巨細胞、淋巴細胞;③鈣化:蟲體死亡,逐漸鈣化。部位不同病理變化略有差異。
(1)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囊尾蚴多分布於軀幹、頭部和四肢,數量不一,幾個至上千個。病理組織切片可見囊蟲體壁呈裙邊樣凹凸不平,囊腔內、外都有表皮層,其下為藍紫染色的鈣化小體,頭部可見吸盤、小鉤。蟲體周圍往往產生明顯的宿主組織反應,形成包囊,陳舊者可變為一層纖維組織的膜,與外周組織分界明顯,為外科手術指示線。寄生於肌肉內的囊尾蚴多呈卵圓形,其長軸與肌纖維走向一致,大量寄生時,肌組織被擠壓、變性、萎縮,患者四肢因非肌纖維代償性增粗即假性“肌肥大”,出現四肢軟弱無力,甚至行走困難。
(2)腦囊蟲病:囊尾蚴可寄生於中樞神經係統的任何部位,腦實質、腦室及軟腦膜,數量、大小不一,形態圓或卵圓,一般為5~10mm,在腦室者,可大至3~12cm,可呈多囊性,即葡萄狀囊蟲。病理反應取決於部位、存活狀態。囊尾蚴周圍腦組織反應包括4層,自內向外為:
①細胞層:可見成纖維細胞、多核巨細胞等。
②膠原纖維層。
③炎細胞層:以淋巴細胞為主,有少量漿細胞、嗜酸性粒細胞。
④神經組織層:由退變的神經組織星形膠質細胞及小膠質細胞組成。
在腦室者,常產生腦室活瓣性阻塞,引起間歇性腦積水,早期,室管膜炎症,膠質細胞增生,晚期,炎症加重,蟲體與室管膜粘連,致永久性機械性梗阻。在大腦腳間池及脊髓者,其神經根的神經纖維間有炎細胞浸潤,從而導致臨床上出現腦神經及脊神經受累的症狀。腦部囊尾蚴的寄生,可破壞腦的防禦功能,易導致病毒性腦炎,且病死率增高。
(3)眼囊蟲病:如發於眼底深部,以玻璃體(占眼囊蟲病的50%~60%)、視網膜下(28%~45%)為多,其他有結膜下、前房、眶內眼瞼及眼肌等部位。病理改變為組織的退行性變、炎症反應,依部位不同可致視網膜剝離、玻璃體混濁、晶體混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