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外陰天皰瘡的發生需要誘因,某些藥物、食物可誘發天皰瘡。最近研究提示感染因素可能是天皰瘡的又一誘因,可誘發天皰瘡的藥物常有:巰基類藥物如青黴胺、巰甲丙脯酸、他巴唑、腦複新等;抗生素類:青黴素、利福平、異煙肼、菌必治等;吡唑酮類:氨基比林、保太鬆等;其他如地高辛、IL-2、β-幹擾素、硝苯吡啶等,其中巰基類藥物所引起的天皰瘡數量約占藥物性天皰瘡總量的80%,藥物誘導的尋常型天皰瘡患者血中可測到循環天皰瘡抗體。紫外線照射亦可加重病情,有報道用PUVA治療銀屑病誘發天皰瘡。
許多研究表明尋常型天皰瘡可能存在遺傳易感性,血清學方法檢測提示:北歐Asknezim猶太人尋常型天皰瘡易感性與HLA-DR4相關,在非猶太人中,與HLA-DR4、DR6相關,日本一項研究發現天皰瘡易感性與HLA-DRBl*0406、*0403及HLA-DRBl*1403、*1405相關。雖然目前研究資料提示天皰瘡易感性與HIA相關,但並非具有易感相關基因的人群都發病。
目前認為尋常型天皰瘡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依據為:
1.直接免疫熒光證實在患者的表皮、口腔黏膜上皮受累及未受累區棘層細胞間均可見IgG型天皰瘡抗體,在棘層鬆解部位,還可見C3沉積。
2.用間接免疫熒光技術80%~90%的尋常型天皰瘡患者血清中可測到循環天皰瘡抗體,且抗體滴度與病情嚴重程度成正比,用血漿置換出患者血清中的天皰瘡抗體可使病情緩解。
3.正常皮膚培養中加入天皰瘡患者血清,可見到表皮棘層鬆解。
4.新生小鼠注射人類天皰瘡抗體後18~72h內發生天皰瘡皮損。進一步研究表明抗表皮細胞間物質抗體IgG4亞類是天皰瘡致病性抗體。
二、發病機製
尋常型天皰瘡抗原為橋粒蕊蛋白3(Dsg3),分子量130kd,是一種由角朊細胞及細胞間黏附物質合成的細胞表麵糖蛋白,屬鈣依賴性黏附分子(鈣粘素)家族,Dsg3與橋粒中85kD的橋粒斑珠蛋白結合,在表皮細胞間粘合上起重要作用。因此,抗表皮細胞間物質抗體與Dsg3結合後,抑製了橋粒黏合上皮細胞的功能,導致棘層鬆解是其發病機製之一。另外,天皰瘡抗體與Dsg3結合後,磷脂酶C及1,4,5三磷酸肌醇介導了細胞內的信息傳導,引起表皮胞合成並釋放纖溶酶原激活劑,它能使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從而造成棘細胞黏合能力喪失,發生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