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維生素攝入過少 (30%):
每天正常成人男性攝入需要量為1.2~1.5mg,女性1.0~1.1mg,與能量需求有關,一般不低於0.5mg/1000千卡,維生素B1在酵母,動物組織,豆類,花生,麥類,糙米中含量豐富,穀物精製後或貯存不當,發黴變質,維生素B1可喪失,硫胺素為水溶性維生素,在堿性條件下不耐高溫,因此蒸煮烹調不當可隨米湯與菜湯流失或被破壞,此外,食欲減退,大量飲酒,長期靜脈營養患者可致維生素B1攝入不足。
維生素需求量增加 (30%):
在生理情況下,如生長發育旺盛期,妊娠哺乳期,強體力勞動與運動者,或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蛋白質飲食結構為主者,維生素B1需求量增加,在病理情況下,如甲狀腺毒症,長期發熱,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時,維生素B1需求量亦增加。
吸收障礙(20%):
維生素B1根據濃度高低不同,分別以被動擴散與主動轉運形式在小腸吸收,體內儲存量少,慢性腹瀉,腸結核,腸傷寒等疾病可致維生素B1吸收障礙,酗酒,慢性營養不良及葉酸缺乏者亦可存在吸收障礙,酒精性肝病患者除了吸收障礙外,還伴有硫胺素轉變為焦磷酸硫胺的中間代謝障礙。
二、病理說明
(一)神經係統 腦及脊髓充血、水腫及變性,脊髓後柱、前後神經根內神經纖維膜有變性。周圍神經中以坐骨神經及其分支的累及最為常見,且出現較早。臂神經、膈神經、喉返神經及顱神經,尤其是迷走神經亦常累及。髓鞘現變性及色素沉著,雪旺(Schwann)細胞呈空泡變性,神經軸可現斷裂、萎縮及變性。神經遠端病變較嚴重且首先發生。
(二)心髒 在急性腳氣病中心髒增大,右側更明顯。心肌纖維肥大有變性,以內柱及乳頭狀肌較顯著。因循環突然衰竭而死亡的病例,心肌有變性、纖維斷裂和水腫。
(三)水腫及漿液滲出 常見於急性腳氣病,可局限於下肢或分布於全身,以足背踝部及小腿為多見,漿液滲出可見於心包、胸腔、腹腔等內。
(四)其他病理變化 有皮下、腹膜及心外膜脂肪消失,被累神經所支配的肌肉萎縮。顯微鏡下發現肌肉橫紋消失、混濁腫脹和脂肪性變。肺、脾、腎、腸等有慢性阻性充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