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暗色絲孢黴病又稱暗色孢子絲菌病(phaeosporotrichosis)、暗色真菌囊腫(phaeomycotic cyst)、腦著色真菌病(cerebral chromomycosis)等。暗色孢科真菌為條件致病菌,約有30餘屬50多種,其組織相均為棕色分隔的菌絲。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空氣中孢子和菌絲可通過肺、皮膚傷口或其他途徑感染人體,並可經血液循環播散至全身。暗色絲孢黴病較少見,可分為兩類:皮下組織暗色絲孢黴病和係統性暗色絲孢黴病。皮下組織暗色絲孢黴病常表現為孤立的皮下或肌肉膿腫,也可表現為皮下囊腫,稱為暗色真菌囊腫。若血行播散,以肺髒、骨骼、心內膜及腦最易累及,肝、脾、腎等也常受累,出現化膿性肉芽腫樣反應伴膿腫形成,多預後不良,一般在發病1年內死亡。
二、發病機製
本病可由裴氏、緊密、疣狀、皮炎著色真菌及分支孢子菌等引起。國內以卡氏枝孢黴為最多見,其次為裴氏著色菌、緊密著色真菌、甄氏瓶黴等。最近又發現棘狀外瓶黴等暗色絲孢黴所引起者。暗色孢科真菌為條件致病菌,約有30餘屬50多種,其組織相均為棕色分隔的菌絲。在組織或膿液中呈圓形棕黃色真菌細胞,直徑6~12μm,並不生芽,在自然界分布很廣,多寄生在潮濕的土壤與腐爛的穀草木材中,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空氣中孢子和菌絲可通過肺、皮膚傷口或其他途徑感染人體,並可經血液循環播散至全身。偶可侵犯腦組織及其它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