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本病係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多見於有血緣婚姻的子代,尤以堂兄妹間結婚者的子代居多。本病基因定位於8p12~p11。
二、發病機製
目前最能引起人們重視的發現是,在對本病進行皮膚成纖維細胞培養時,其分裂增殖特別慢,細胞存活時間為正常人的1/8~1/3。培養的成纖維細胞酶活性也可見有各種異常。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及次黃嘌呤鳥嘌呤轉磷酸核糖基酶(HGPRT)對熱不穩定的成分增加,組織因子活性也增加。本病的皮下組織被結締組織所取代,這表明新合成的結締組織增多。生化分析顯示己糖胺及羥脯氨酸增加,皮下硫酸皮膚素增加。從病人皮膚萎縮病變部位取得成纖維細胞培養發現,其膠原合成亢進。也有人報道尿中透明質酸排泄增加。本病患者的脂肪組織減少,但其脂肪細胞變大,且對胰島素特異的受體的數量下降。
基於本病多有性功能減退和性腺發育不良,故推測可能與垂體功能低下有關。有人發現病人血鈣異常升高,皮膚和皮下組織多有鈣鹽沉著,因而設想本病發病可能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有關。還有人認為和肝髒滅活氫化可的鬆的功能不佳有關,因而出現可的鬆過剩和抗蛋白同化作用增強,呈現為生長停滯、組織萎縮和糖尿病。但以上設想均未獲得廣泛的承認。
本病的主要病理改變為:鈣化性主動脈粥樣硬化,常伴以周圍動脈粥樣硬化。皮膚和皮下軟組織明顯萎縮。全身性細長體型和睾丸嚴重萎縮。惡性腫瘤發生率高。
根據Fleischner描述,本病的表皮角化過度,皮膚附屬器變性,有不同程度的真皮纖維化和透明變性,管腔狹窄。腎上腺球狀帶傾向於增寬,全身各組織均可發生纖維化和其他結締組織改變。 由於肌纖維破壞喪失和纖維化而引起肌肉萎縮,是本病的常有組織學改變。此外,尚有肌纖維腫脹、橫紋消失、肌纖維的大小和形狀不規則等。
主動脈和大血管鈣化是本病常見的病理改變,所有病例均有與年齡不成比例的嚴重動脈粥樣硬化,常波及冠狀動脈而發生心肌梗死。也可見有動脈中層鈣化和透明性變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變最明顯的特征為主動脈或二尖瓣嚴重鈣化。部分病例可發生垂體嫌色細胞瘤,也有的發生垂體嗜堿性腺瘤。
在腦組織中可見有因動脈硬化所致的腦皮質萎縮,但無明顯脂褐質色素沉著和澱粉樣小體。周圍神經無異常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