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癇一般護理
子癇護理
《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二:“體虛受風,而傷太陽之經,停滯經絡,後複遇寒濕相搏,發則口噤背強,名之為痙。妊娠而發者,名子癇。”亦名子冒、子暈、妊娠痙、妊娠風痙、風痙、妊娠癇症、兒暈、兒風、兒痙、胎風。症見妊娠期突然昏仆,四肢抽搐,雙目直視,牙關緊閉,口吐白沫,麵色青紫等,少時自醒,醒後又複發的病症,此又稱子癇發作。而在發作之前,每見劇烈頭痛、眩暈,視物模糊、惡心、四肢震顫、下肢浮腫等,為子癇先兆,應預防子癇發生。此症多由平素肝腎陰虛,孕後聚血養胎,陰血益虛,陰虛陽亢,導致肝風內擾,虛火上炎,引動心火,風火相扇所致。治宜平肝潛陽,滋陰清熱。方用羚羊角散,或天麻鉤藤湯。若痰涎壅盛,喉中痰鳴,目吊口噤者,治宜清熱滌痰,上方加竹瀝、膽南星;若抽搐不止,昏不識人者,配合針灸急救,抽搐不止,針曲池、承山、太衝;昏不識人,針人中、內關、百會、風池、湧泉;牙關緊閉,針下關、頰車。
妊娠晚期或臨產時或新產後,眩暈頭痛,突然昏不知人,兩目上視,手足抽搐,全身強直、少頃即醒,醒後複發,甚至昏迷不醒者;稱為“子癇”,又稱“妊娠癇證”。本病是由先兆子癇症狀和體征加劇發展而來的。子癇可發生於妊娠期、分娩期或產後24小時內,被分別稱為產前子癇、產時子痛和產後子癇,是產科四大死亡原因之一。
1.本病發生特點:
①35歲以前的初產婦;
②雙胎或三胎妊娠;
③孕期勞動姿勢多為坐或站立勞動者;
④大專以上文化程度;
⑤矮胖孕婦體重指數>0.24);③母親有妊高征史者;
它對孕婦和胎兒都有死亡危險。
2.先兆子癇-概要
指妊娠24周左右,在高血壓、蛋白尿基礎上,出現頭痛、眼花、惡心、嘔吐、上腹不適、等症狀者稱為先兆子癇。中醫認為,多因孕婦髒氣本就虛弱,加之妊娠,以致精血不足,肝陽偏旺,上亢為患。
3.先兆子癇-相關介紹
西醫病名。現中西醫結合臨床常用。指妊娠24周後,出現水腫、高血壓、蛋白尿,並兼有頭痛、眩暈、嘔吐、上腹不適、視力障礙或血壓收縮壓在160毫米汞柱(21.3kPa)以上者稱為先兆子癇。宜滋益肝腎,平肝潛陽,用鉤藤湯(《證治準繩》:杜仲、牛膝、菊花、黃芩、桑寄生、白芍、天麻、鉤藤、蟬退);若陰損及陽,脾腎陽虛而發生水腫者,宜健脾利濕消腫,用茯苓導水湯;若肝鬱化熱兼見口苦咽幹目眩者,宜清熱平肝潛陽,用羚羊鉤藤湯。
4.妊娠合並癇病:
妊娠前即有癇病發作史,無高血壓及蛋白尿,血液檢查亦正常,腦電圖檢查有特殊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