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靜脈畸形肢體肥大綜合征鑒別診斷
1.Parkes—Weber綜合征(PWS)
在靜脈畸形骨肥大綜合征臨床三聯症的基礎上,還伴有先天性動靜脈瘺存在者,被稱為PWS,可以經動脈造影檢查予以鑒別。但也有學者認為PWS和靜脈畸形骨肥大綜合征是同屬一種疾病的不同類型,所以稱為KTW三綜合征。這一問題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2.先天性動靜脈瘺
先天性動靜脈瘺也是一種胚胎期血管發育異常疾病,動脈與靜脈之間有異常交通。根據病變特點分為幹狀動靜脈瘺、瘤樣動靜脈瘺和混合性動靜脈瘺等3種類型。臨床表現為淺靜脈迂曲、擴張,皮膚溫度增高,肢體增粗、增長,可以發生皮膚潰瘍,或有血管瘤樣病變。查體發現局部血管行徑有以收縮期為主的雙期性雜音,伴有震顫。動脈造影檢查顯示動脈擴張、增多,病變區中心動脈密集呈網狀,或有瘤體呈團塊狀,或有異常動脈通向瘤區,靜脈係統提前顯影。
3.下肢靜脈曲張
患肢大隱靜脈或小隱靜脈主幹及其分支靜脈迂曲、擴張,隆起呈團狀,站立時明顯,很少有肢體腫脹、脹痛,可伴有小腿沉重、疲累感,病程長久者可有足踝部水腫,休息後可以自行緩解。多普勒超聲和下肢靜脈造影檢查深靜脈無血液倒流征象,瓣膜功能良好,深靜脈無明顯畸形。
4.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征
下肢深靜脈、盆腔靜脈血栓形成和蔓延,或其他原因累及下腔靜脈,造成下腔靜脈阻塞,從而引起一係列臨床證候,稱為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征。主要臨床表現為雙下肢腫脹。淺靜脈曲張,同時在會陰部、胸腹壁可見到淺靜脈擴張或曲張。發病隱匿而緩慢者,多無明顯肢體腫脹史.僅表現淺靜脈曲張,與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極為相似。病程較長者可出現足靴區皮膚營養障礙性改變,或形成經久不愈的潰瘍。病變累及腎靜脈可形成腎變性綜合征;累及肝靜脈則出現布一加綜合征。靜脈造影檢查可明確診斷,了解下腔靜脈阻塞部位、類型和程度。多普勒超聲檢查也可以協助診斷和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