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靜脈畸形肢體肥大綜合征症狀診斷
一、症狀
一般在出生時即有不同程度的肢體畸形,但較晚方出現明顯的臨床表現,75%的患者在10歲前出現症狀,少數可延至中年或以後。患者除有典型的三聯征外,常伴有多種其他的症狀和畸形。
1.KTS三聯征
(1)血管瘤或血管痣:這是最早出現的症狀,在出生時至幼年期,可發生紫紅或深紫紅、扁平的點狀或片狀的皮內毛細血管痣。一些患者的血管痣可向深層發展,侵及皮下組織、肌肉,甚至進入胸腹腔內。血管痣的數目和範圍不等,一般在患肢的一部分,也可遍及整個肢體,嚴重時滿布於患側肢體和軀幹,甚至延及健側肢體。
(2)組織增生:患肢的軟組織和骨皮質均有增生,使患肢增粗、增長,患肢的足部尤為明顯。一般情況下,患肢周長較對側增加4~5cm,嚴重者可增加15cm以上,患肢長度較對側增加3~5cm,嚴重時可增加12cm以上,並出現明顯的骨盆傾斜,X線攝片見長骨的骨皮質增生。肢體肥大在出生時即可發現,在嬰幼兒期末和青少年期最為明顯。一般認為,肢體的增長是靜脈回流受阻的結果,增粗可能與淋巴係統病變有關。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肢體的微動靜脈瘺在肢體增粗、增長的病變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3)淺靜脈曲張:患肢多有明顯的淺靜脈曲張,其分布和外形沒有一定的模式,為原發性靜脈擴張或繼發於靜脈高壓而導致的倒流性擴張。臨床上以“外側靜脈畸形”最為常見,這是本征的特征性表現之一,即於患側下肢的外側麵出現由足到腰部曲張的淺靜脈,這是胎兒期的“背側和坐骨靜脈係統”,即腰-足靜脈。正常時這支靜脈在胎兒形成的第2個月即閉合,但在患兒這支靜脈卻保持開放,並終於在出生後形成一支明顯的曲張靜脈。淺靜脈曲張可以特發存在,也可以是深靜脈回流障礙後的代償性通道。膕靜脈病變者,膝關節周圍可有側支形成,在內側大隱靜脈曲張同時,外側還可以有一些伸向關節表麵的粗大淺靜脈。當股淺靜脈回流障礙時,除大隱靜脈代償性擴張外,還可能出現一支伴隨坐骨神經行走的坐骨靜脈,同時在內收肌的後方還有一支粗大的靜脈,彙入股深靜脈並使之擴張。髂靜脈的畸形可單獨發生,也可同時伴有股、膕靜脈的病變,主要是在恥骨上可見曲張的淺靜脈,將患肢的靜脈血引入健側的股靜脈血中。此外,還通過外生殖器靜脈流向健側,並經腹壁靜脈流入胸壁的靜脈和上腔靜脈內。髖部表麵的靜脈常經臀靜脈和閉孔靜脈,彙入髂內靜脈、骶中靜脈,或直接進入下腔靜脈。有部分患者的曲張靜脈可以自發性破裂或繼發於創傷後引起出血,也可伴有血栓性淺靜脈炎。
2.其他症狀
(1)一般病變:包括肢體水腫、皮膚萎縮、多發性疣、皮炎、色素沉著、潰瘍形成、蜂窩織炎等。
(2)淋巴係統病變:肢體可以有明顯的淋巴水腫,其原因可分為3類,即:①纖維束帶在壓迫深靜脈時,也壓迫伴隨的淋巴管;②淋巴管發育畸形;③合並乳糜管變異,導致異常反流。少數患者可發生乳糜胸。
(3)其他先天性病變:包括並指(趾)、多指(趾)、巨指(趾)、馬蹄內翻足、髖內翻、脊柱裂等。
二、診斷
根據患者典型的三聯征,不難做出診斷。不少學者認為,嬰幼兒若發現一側下肢過長時,即應考慮KTS的可能,必須進行必要的檢查。許多特殊檢查,特別是靜脈造影對判斷病變的性質、部位和嚴重程度,以及選用合理的治療方法等能提供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