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腸炎鑒別
臨床上診斷假膜性腸炎,應注意與下列疾病相區別。
1.腸扭轉或腸套疊複位術後
腸扭轉或套疊造成腸管缺血、缺氧,在血循環改善後,由於毒素吸收出現高熱及腹瀉,有時需和假膜性腸炎鑒別。腸扭轉或腸套疊複位術後出現的腹瀉來自於腸道積存的內容物,腹瀉的次數和量少於假膜性腸炎而且不會越來越多,內容物中所含的有形成分也多於假膜性腸炎,盡管可以有短暫的全身中毒症狀但總的趨勢呈逐漸緩解。大便不會出現典型的水樣,更不可能有假膜,細菌塗片或培養不以球菌為主,也無難辨性梭狀芽孢杆菌。
2.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往往有長期腹瀉史,嚴重者每天可有十多次水樣便,少數急性起病者發病急驟,可有全身嚴重的毒血症狀,廣泛的結腸病變可有中毒性巨結腸表現,直至發生腸穿孔和彌漫性腹膜炎。潰瘍性結腸炎的病變以結腸、直腸為主,缺少假膜性腸炎的致病原因,有反複發作的趨勢,糞便檢查沒有假膜和相關病原體,黏膜所見為多發性潰瘍及息肉,X線檢查和結腸鏡檢有助於作出診斷。
3.克羅恩病(克隆病)
多見於20~40歲,男女發病率大致相等,急性發病者有回腸充血水腫、腸係膜增厚淋巴結腫大,可出現發熱、腹痛、腫塊及穿孔。克羅恩病的病程較長,症狀時輕時重呈間歇樣發作,腹瀉不嚴重,大便常為不成形稀便無假膜形成,與使用抗生素藥物無關。最後確診需要鋇餐和鋇灌腸、結腸鏡檢查和組織活檢。
4.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與腸黏膜缺血損傷、細菌感染有關,多見於嬰幼兒及兒童,男性高於女性,病變以小腸為主,腸黏膜階段性充血、水腫、出血、壞死,可伴腸係膜及所屬淋巴結炎症。可有急性腹絞痛、腹瀉、便血和毒血症,糞便有特殊的腥臭味。發病1~2天內出現全身衰竭、寒戰、發熱、白細胞升高與核左移、出現中毒顆粒等毒血症表現。輕型出血性壞死性腸炎隻出現腹瀉和僅含有少量血性水樣便時不易和假膜性腸炎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