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本病一般發生於腫瘤、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大手術後應用抗生素的過程中,大多數起病急驟,病情發展迅速。發病時間最早的可在開始用藥後幾小時,但也可在停藥後3周左右,約有20%的患者在停抗生素後2~10天內起病。
1.發熱
10%~20%的病人發熱、白細胞升高,個別的可呈現類白血病反應樣血象。輕型患者多呈中等發熱,重型病人可出現高熱。
2.腹瀉
是本病突出的症狀。由於黏膜炎症及外毒素刺激損害了病變腸管的吸收功能,影響腸道對腸內容物的吸收使腸壁向腸腔內分泌的水、鈉增加,液體滲入腸腔造成大量腸液積聚引起腹瀉。腹瀉的程度取決於細菌的數量、毒力的大小以及患者的抵抗力。輕者一天數次稀便或十數次水樣便,停用原使用的抗生素,投有針對性的藥物後可治愈;重者出現嚴重的腹瀉,排出有腥臭味膿性黏液血便,每天可多達20~30次,每天排便量可達4000ml,甚至多達10000ml。糞便中時有血或斑塊樣假膜出現,曾有報道一例重症患者便出60cm長的假膜管型。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往往是草綠色水樣便,難辨梭狀芽孢杆菌可為黃色蛋花樣稀水便。如出現中毒性腸麻痹不能排除積聚在腸腔內的大量液體,腹瀉次數反而減少,但病情變得更加嚴重。
3.腹痛、腹脹
在炎症及腸液毒素的刺激下腸管呈痙攣性收縮從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重者可很劇烈伴有早期的腸鳴音亢進。腸管蠕動功能紊亂後,不能有效地排空積聚腸內的液體和氣體導致腹脹。假膜性腸炎是在頻繁腹瀉的同時出現腹脹而不同於一般的腹瀉。嚴重者可有典型的中毒性巨結腸症症狀,重者有腹痛、腹脹、腸型、全腹肌抵抗和壓痛、腸鳴減弱或消失。有腸壞死、穿孔者出現彌漫性腹膜炎,全腹肌出現明顯的抵抗、壓痛反跳痛,腹脹更為明顯,全身的中毒症狀更加重,以致陷入感染中毒性休克。有的患者出現腹水。
4.毒血症和休克
是重症患者晚期的表現。大量毒素吸收後出現食欲明顯減退、高熱、心動過速、精神萎靡、譫妄、定向力差、意識障礙、呼吸深促、手足發涼、血壓不穩等,最後導致肝、腎功能不全而陷入不可逆性休克。個別患者起病急驟,主要表現為高熱、嚴重腹脹、嘔血、便血,數小時內出現休克、死亡。
二、中醫學把本現分為四型
1、黴熱熾盛型
因濕熱較重,調治失宜,濕熱蘊毒,以致濕黴熱邪互結,壅滯中焦、清濁不分,泄瀉無度,黴熱入於血分。症見高熱、煩渴、衄血、尿短赤、傾瀉暴注、下痢色清或蛋花樣稀便。甚則熱閉於內,耗精灼液,四肢逆冷、神誌昏糊,舌質紅,脈弦數或細數。
2、熱盛陰耗型
因患者素體陰虧,或於產後、術後氣血兩傷,濕黴熱邪久羈,陰血耗傷。又因大瀉之後多亡陰,致使陰虛之體日衰,毒熱之象日著,正虛而邪實,病情危篤。症見高熱不良日晡潮熱,口幹欲飲或不欲飲,顴紅,五心煩熱,尿短赤,便稀泄瀉頻作,舌質紅,脈數。
3、脾虛濕盛型
因素體脾虛,濕濁困脾,運化失職,水趨大腸,不能分別水穀,而成瀉。再加濕浸淫,調治失宜,不但耗傷胃陰,而且損及脾陽,以致脾虛濕盛、清濁不分。症見麵色蒼白,神疲懶言,食少納呆,口渴不欲飲,或見畏寒怕冷,浮腫,腹瀉,稀便頻作,舌苔白,脈沉細。
因傾瀉無度,必多亡陰,陰竭則陽無依附,致使陰絕陽脫。症見形體消瘦、四肢逆冷、畏寒倦臥、腹脹腹痛,泄瀉直下,肛門外翻,甚者舌倦囊縮,脈微欲絕。
大手術、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嚴重慢性疾病或高危患者在疾病恢複過程中突然出現發熱、腹瀉、排出綠色海水樣或蛋花樣水便應首先想到本病。惡性腫瘤的化療期間和胃腸道惡性腫瘤的大手術之後的發病率更高。如將大便塗片作革蘭染色發現陽性球菌大量增多,而陰性杆菌減少則診斷基本可以確定。非典型病例因缺乏大便的典型表現,常造成診斷上的困難。對手術或使用抗生素而發生腹瀉的病人應重複進行大便塗片檢查,觀察球菌和杆菌的比例變化,必要時作結腸內鏡檢查。如有條件用雙酶梭狀芽孢杆菌抗毒素中和法測定大便有無難辨性梭狀芽孢杆菌毒素的存在,可以幫助診斷。
北京協和醫院對本病製訂了診斷標準:①腹瀉前有某些抗生素使用史;②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如腹瀉、腹脹、發熱、白細胞計數增加,嚴重時有便血、中毒性腸麻痹、腸穿孔、中毒性休克;③糞便細菌學分離,鑒定有難辨梭狀芽孢杆菌;④糞便過濾液或分離菌株培養的過濾液有毒素,在組織培養中具有細胞病理效應,且能被難辨梭狀芽孢杆菌抗毒素或汙泥狀芽孢杆菌抗毒素所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