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神經損傷檢查
1.X線片和斷層片
包括對頭顱、頭頸部、頸椎X線片和頸靜脈孔區域的斷層X線片。
(1)頸靜脈孔區分為內側的神經部和外側的靜脈部兩部分,頸靜脈孔區神經鞘瘤擴大的是內側的神經部,而頸靜脈球瘤擴大的是外側的靜脈部。
頸靜脈球瘤在頭顱X線片上可見顱底頸靜脈骨孔及中耳腔的異常擴大與侵蝕。頭顱X線片可發現頸靜脈孔擴大。比較兩側頸靜脈孔,頸靜脈孔擴大(正常雙側可相差1~18 mm,95%相差在12mm以下)兩側相差超過20mm,表示有診斷意義,可以考慮頸靜脈孔區腫瘤。為了能充分顯露出頸靜脈孔的大小,需要采用特殊位置拍照,如取顱底位(頦頂位)或行斷層攝片。向橋小腦角發展的大型腫瘤,臨床上往往難以與聽神經瘤鑒別,但如在X線片中能見到頸靜脈孔擴大而內耳道正常,便可加以區別。
(2)舌下神經瘤頸靜脈孔區的骨質破壞,可沿岩骨侵入乳突與內耳道。
(3)顱頸交界區腫瘤頭顱X線片可見枕骨大孔邊緣骨質增生或破壞,頸1、頸2椎板或椎弓根骨質吸收、增寬以及椎間孔擴大等。
(4)先天性寰枕畸形: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先天性畸形中扁平顱底、寰枕融合、頸椎分節不全以及寰樞椎脫位可依據普通X線片做出診斷。顱底凹陷從X線片上亦可獲得部分信息。
頭頸部X線片可見枕骨大孔邊緣內翻、樞椎齒狀突上移,其測量方法及數值如下:
①硬齶枕骨大孔線(Chamberlain線):在顱骨側位片上,由硬齶後緣至枕骨大孔後緣的連線,若齒狀突高出此線3mm以上,即為顱底凹陷,若僅高出3mm則為可疑。
②硬齶-枕骨線:顱骨側位片上,由硬齶後緣至枕骨鱗部最低點的連線,如齒狀突高出此線9mm以上,即為顱底凹陷,如高出此線7~9mm則屬可疑。
③硬齶-環椎角(Bull角):硬齶平麵與環椎平麵所形成的角度,如在13°以上即為顱底凹陷。
④二腹肌溝線:顱骨前後位X線片中兩側二腹肌溝間的連線,從齒狀突尖至此線的距離正常為10mm,若小於此值,即為顱底凹陷。另一方法為兩側乳突尖之間的連線,如齒狀突高出此線2mm,則為顱底凹陷。
⑤枕骨大孔-斜坡角:枕骨大孔前後緣連線與枕骨斜坡之間所形成的角度,正常為120°~136°,顱底凹陷時此角度增大。
寰枕融合又稱環椎枕化,寰椎與枕骨的融合可以是全部的,也可僅限於前椎弓、後椎弓或側塊的部分融合,尚可伴有部分椎骨的缺損,寰椎可向一側旋轉或傾斜。
扁平顱底係指蝶骨體長軸與枕骨斜坡構成的顱底角異常變大。顱底角的測量是以蝶鞍中心點(鞍結節或後床突)分別與鼻根和枕骨大孔前緣連線所構成的角度為基準。正常時為110°~145°,平均為130°左右。測量顱底角的方法是:在頭顱X線側位片上測量鞍結節和鼻根部及枕骨大孔前緣連線之夾角。正常值為110°~145°。顱底角度小無重要臨床意義,顱底角超過145°既為扁平顱底。
(5)頸椎X線片:
包括正位、側位、張口位、過伸位和過屈位。
①可以顯示頸椎分節不全(頸椎融合):頸椎數目缺少和頸椎不同程度的融合,常與顱底凹陷、頸肋、脊椎裂、脊柱側突、先天性翼狀肩胛等畸形合並發生。
②寰椎脫位:在X線側位片(尤其是斷層片)上,寰椎前弓與樞椎齒狀突前麵的正常距離<2.5mm,兒童則<4.5mm,超過此範圍即是寰樞椎前脫位。張口正位拍片時齒狀突與寰椎兩側塊之間的距離應是相等、對稱的,如兩側塊與樞椎體關節不對稱,或一側關節間隙消失即脫位,有時須拍前屈、後仰位側位片,可發現有無半脫位或脫位。
2.X線造影
(1)脊髓碘油造影:
疑為顱頸交界區腫瘤時,可采用經腰椎穿刺注入碘苯酯行脊髓碘油造影對診斷有很大幫助,可顯示枕骨大孔區邊界清楚的充盈缺損區。
(2)舌下神經瘤血管造影:
示橋小腦角及頸靜脈孔處腫塊,橫竇、乙狀竇被壓迫。
(3)頸動脈和(或)椎動脈造影:
頸靜脈球瘤在動脈早期像中,可見腫瘤異常染色及供血動脈,瘤體較大時尚可了解患側頸靜脈的受阻與受壓情況。頸靜脈孔區腫瘤椎動脈造影多顯示小腦前下動脈上抬和小腦後下動脈向後下移位,在腫瘤部位還可見到淺淡的腫瘤染色,這樣既可與一些缺乏血管影的上皮樣腫瘤或蛛網膜囊腫相區別,又可與腫瘤染色較深的腦膜瘤和頸靜脈球瘤相鑒別。
(4)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氣腦造影和脊髓碘水(油)造影檢查:
因其局限性和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臨床已較少采用。
3.CT和MRI
顱頸交界區腫瘤行CT掃描尤其是MRI檢查,可確診枕骨大孔區及上頸段脊髓內、外腫瘤,且可清楚顯示腫瘤與延髓,頸髓及與椎動脈、小腦後下動脈的毗鄰關係。舌下神經瘤CT掃描示橋小腦角占位,影像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