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腦梗塞檢查
1.腦脊液檢查 目前一般不做腦脊液檢查,同時腦脊液檢查也不作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常規檢查。多數腦梗死患者腦脊液正常,如梗死麵積大、腦水腫明顯者壓力可增高,少數出血性梗死者可出現紅細胞增多,後期可有白細胞及細胞吞噬現象。
2.血尿便常規及生化檢查 主要與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髒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相關,有助於病因診斷。
3.腦CT掃描 腔隙性腦梗死早期尤其是在24h內,腦CT掃描不能診斷,隻能排除診斷。腦CT掃描診斷腔隙的最佳時期是在發病後的1~2周內。腦CT掃描顯示:腔隙灶多為低密度,邊界清晰,形態為圓形、橢圓形或楔形,周圍沒有水腫帶及占位效應。直徑平均3~13mm。腔隙性腦梗死的體積由於較小,所以CT對本病的診斷率不高,如果病灶小於0.5cm檢出率幾乎為零。Neison等報道陽性率為48.5%。國內報道腦CT掃描診斷腔隙性腦梗死陽性率更低。並且對於小腦、腦幹等部位的病變,由於腦CT掃描時產生較多骨性偽影而不能明確診斷。
4.腦MRI檢查 MRI顯示腔隙性腦梗死灶比CT優越,因為MRI的空間分辨力高,組織對比較好,能檢出更小的病灶,而且在MRI上因無骨質偽影,故腦幹小腦的腔隙性梗死灶顯示清楚。MRI和CT診斷腦梗死主要是以缺血區腦組織水腫為基礎。缺血6h後血-腦脊液屏障開始破壞。水與蛋白質從血管內漏入梗死區。引起細胞外血管性水腫。CT由於對水的敏感性稍差,往往在缺血發生後24h方能顯示病灶,MRI則缺血發生後不到2h即顯示細胞性腦水腫。
5.腦血管檢查 在腔隙性腦梗死患者中頸動脈與顱底動脈病變發生率較高。應進行多普勒超聲(TCD)、頸動脈B超、腦MRA、腦血管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以明確病因。必要時可進行神經介入治療。
6.腦電地形圖(BEAM) 腦電地形圖能以類似二維的圖像形式顯示直觀的腦電活動分布,為腔隙性腦梗死的早期診斷提供有益的幫助。對腦缺血腦血管病中,在形態學上尚無明顯改變而腦功能已有異常時,腦電地形圖能與CT取長補短,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7.其他檢查 頸椎X線片、心電圖、心功能、腦血流圖等檢查有助於病因診斷。